老木埋云水浸沙,常言山尽是天涯。
谁知却在天涯外,髣髴青山似旧家。
老木埋云水浸沙,常言山尽是天涯。
谁知却在天涯外,髣髴青山似旧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苍茫而深邃的画面,通过老木、云水、山峦等自然元素,表达了诗人对时间和空间的深刻感悟。
首句“老木埋云水浸沙”以“老木”为视觉中心,它被云雾环绕,根部似乎已与大地融为一体,暗示着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接着,“水浸沙”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湿润与沉寂,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让人感受到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
第二句“常言山尽是天涯”,直接点明了主题——山的尽头即是世界的尽头,体现了古人对于宇宙广阔无垠的想象和对未知的敬畏。这里的“山尽”不仅指地理上的边界,也暗喻了人生的极限和追求的终点。
然而,最后一句“谁知却在天涯外,髣髴青山似旧家”却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揭示了诗人的思考。在看似无尽的远方之外,竟然隐藏着熟悉的青山,如同久违的家园。这种转折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知,也蕴含了对故乡、对熟悉事物的深深眷恋和渴望。这句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既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是对内心深处情感的细腻捕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转折,巧妙地构建了一个既广阔又深邃的意境,让读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生命、时间和空间的深刻思考。
涛来势转雄,猎猎驾长风。
雷震云霓里,山飞霜雪中。
激流起平地,吹涝上侵空。
翕辟乾坤异,盈虚日月同。
艅艎从陆起,洲浦隔阡通。
跳沫喷岩翠,翻波带景红。
怒湍初抵北,却浪复归东。
寂听堪增勇,晴看自发蒙。
伍生传或谬,枚叟说难穷。
来信应无已,申威亦匪躬。
冲腾如决胜,回合似相攻。
委质任平视,谁能涯始终。
才子声名白侍郎,风流虽老尚难当。
诗情逸似陶彭泽,斋日多如周太常。
矻矻将心求净法,时时偷眼看春光。
知君技痒思欢宴,欲倩天魔破道场。
高樯起行色,促柱动离声。
欲问江深浅,应如远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