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客扁舟欲去时,好风真与客心期。
云边已似见乡社,篷底从教卧水师。
行路一番嗟往事,诗篇几处有新知。
飞来燕子不相识,却上沙头杨柳枝。
南客扁舟欲去时,好风真与客心期。
云边已似见乡社,篷底从教卧水师。
行路一番嗟往事,诗篇几处有新知。
飞来燕子不相识,却上沙头杨柳枝。
这首明代诗人顾清的《前题次十峰司宪韵(其二)》描绘了一位南方旅客乘船归乡的情景。首联“南客扁舟欲去时,好风真与客心期”,写出了旅人即将启程,顺风而行,仿佛是大自然特意安排来迎合他的心情,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颔联“云边已似见乡社,篷底从教卧水师”,进一步描绘了旅人的想象,他在船行中已经能望见家乡的轮廓,即使在篷下休息,也能感受到那份对乡土的亲近。"水师"一词,既指船夫,也暗含了诗人对水路旅程的沉思。
颈联“行路一番嗟往事,诗篇几处有新知”,旅途中的诗人回顾过往,感叹世事变迁,同时也在期待新的友情和文学交流,体现了他深沉的人生感慨。
尾联“飞来燕子不相识,却上沙头杨柳枝”,以燕子的归来象征着季节更迭和旧识的重逢,而燕子却不识诗人,选择栖息在沙头的杨柳枝上,寓意着诗人虽怀旧但已成过客,增添了淡淡的离愁。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旅途中的心境变化,既有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人生际遇的深沉思考。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