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面目非难识,横岭侧峰皆是真。
若待出来方识破,不知何用个中人。
庐山面目非难识,横岭侧峰皆是真。
若待出来方识破,不知何用个中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楼钥所作的《送一老住庐山归宗》系列中的第五首。诗中以庐山为象征,表达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庐山面目非难识",意味着庐山的真面貌并不难以辨认,暗示了事物的本质通常是可以直观感知的。"横岭侧峰皆是真"进一步强调了庐山的各种形态都是真实的,没有被表面所迷惑。
然而,诗人接着提出一个反问:"若待出来方识破,不知何用个中人。"这表明,如果只有在离开庐山,从外部观察后才能真正理解其内在,那么这种理解又有何意义呢?这里的"个中人"指的是深入其中、有深刻体验的人,他们无需离开就能洞察庐山的真谛。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性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即真正的理解和认识往往来自于内在的体验和领悟,而非仅仅依赖于表面的观察。
瑶阶如水露华凉。才放锦栏长。
牵丝不恨银河远,背西风、自系明珰。
多少星帱鸯泪,新来染遍罗裳。小庭摇影伴垂杨。
霞晓绚幽妆。团栾巧似天钱样,结相思、碎织秋香。
梦醒难寻琼佩,一生惯避斜阳。
一夜西风萧瑟,天涯芳草,定自阑珊。
才了春愁,秋恨又上眉端。
漏迟迟、声低易断,灯黯黯、花小难圆。起凭栏。
月华满地,寒透屏山。年年。
鸟啼花落,旧游如梦,旧梦如烟。
对酒当歌,镜中非复少时颜。
碧霄迥、琼楼何处,红桥远、玉笛谁边。不成眠。
且将苦语,谱入哀弦。
暝色初临。正金荷灼灼,凤胫沈沈。
烧残终有泪,剪断岂无心。馋脂注得十分深。
光翻金粟,影动琼林。春檠上,看带笑、花开似锦。
瘦沈。踌躇甚。曾记华堂,半灭情难禁。
金钥传时,玉堂㸐处,对对红酥翠沁。
莲灯缓导上元游,兰膏浓挽平康饮。
如今绛蜡,照人长是孤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