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荚过清明,圆钱绿云色。
汤官供节物,五熟蒸如式。
翠拟春蚕茧,薄似秋蝉翼。
可口纵甘滑,因心生怆恻。
此邦民荐饥,沟壑多匍匐。
草根尚充腹,是物应难得。
惠鲜纵不能,忍更夺其食。
榆荚过清明,圆钱绿云色。
汤官供节物,五熟蒸如式。
翠拟春蚕茧,薄似秋蝉翼。
可口纵甘滑,因心生怆恻。
此邦民荐饥,沟壑多匍匐。
草根尚充腹,是物应难得。
惠鲜纵不能,忍更夺其食。
这首诗名为《膳榆饼》,由清朝的乾隆皇帝(弘历)所作。诗中描绘了榆荚在清明时节的景象,以及以榆荚为食材制作的美食——榆饼。
首句“榆荚过清明,圆钱绿云色”描绘了清明时节,榆荚成熟,如同绿色的云朵,形状圆润,色彩鲜艳。接着,“汤官供节物,五熟蒸如式”描述了汤官(可能是指厨师或食品供应者)准备以榆荚为主要原料的节日美食,采用蒸制的方式烹饪,保持了食材的原汁原味。
接下来的几句“翠拟春蚕茧,薄似秋蝉翼。可口纵甘滑,因心生怆恻”则进一步描绘了榆饼的外观和口感。翠绿的颜色仿佛春蚕茧,薄如秋蝉的翅膀,吃起来甘甜滑润,但诗人内心却因想到百姓因饥荒而难以获取此类食物,感到悲痛和怜悯。
最后,“此邦民荐饥,沟壑多匍匐。草根尚充腹,是物应难得。惠鲜纵不能,忍更夺其食。”表达了对民众生活困苦的深切同情。即使能提供这样的美味佳肴,也担心会成为民众获取食物的负担,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对人间疾苦的忧虑,体现了其作为帝王的仁慈之心和对百姓生活的关注。
英英马文学,年方三十馀。
秩然瑚琏器,文采玉不如。
昔也未加冠,今焉颇有须。
献艺上春官,司教闽粤墟。
翱翔南溟下,播弄明月珠。
鸿涛际大海,渺在天一隅。
文光射南斗,乐育君子儒。
愿凭青鸟使,寄我空中书。
五里见一堠,十里见一亭。
依依道傍树,相送复相迎。
相迎数劝酒,相送重回首。
富贵贫贱交,孰不念亲友。
送者日以远,迎者日以亲。
梦中不识路,何由见故人。
前者送卿去,系马长安树。
今日复来迎,不闻归马声。
别情何草草,泪满长安道。
昔如三春花,今为断根草。
草枯还再生,花落还再荣。
悲哉二三子,一去无音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