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风萧萧云气乱,篙子移舟频触岸。
溪头犬吠声转狞,沙际人归暗相唤。
两三家村稍已近,十五里程才过半。
一星不出雨欲来,时复推篷仰天看。
夕风萧萧云气乱,篙子移舟频触岸。
溪头犬吠声转狞,沙际人归暗相唤。
两三家村稍已近,十五里程才过半。
一星不出雨欲来,时复推篷仰天看。
这首《舟中夜归》描绘了夜晚行舟归家的场景,充满了浓厚的江南水乡风情和诗人细腻的情感。诗中的自然景象与人物活动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
首句“夕风萧萧云气乱”以“萧萧”形容晚风的凄凉,而“云气乱”则暗示了天空的阴沉,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接下来,“篙子移舟频触岸”描述了行舟在波涛中的艰难前行,通过“频触岸”这一细节,展现了舟行的不顺与挑战。
“溪头犬吠声转狞,沙际人归暗相唤”两句,通过犬吠和人声的描写,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同时也暗示了夜晚的寂静与孤独感。犬吠的“狞”字,不仅表现了声音的激烈,也暗含了诗人内心的某种不安或警觉。
“两三家村稍已近,十五里程才过半”这两句转折,从行舟的艰难转向对即将到达目的地的期待,同时也透露出旅程的漫长。这里通过数字的对比,既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
最后,“一星不出雨欲来,时复推篷仰天看”描绘了即将下雨的预兆,诗人不时抬头望天的动作,既是对天气的观察,也是内心情感的流露。这一句通过自然现象的细微变化,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未知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待。
整体而言,《舟中夜归》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夜晚行舟归家的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生动刻画,也有对人物心理状态的深刻揭示,展现了元代文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情感表达的独特风格。
松兮松兮龙之宗,龙不为龙乃为松。
松作女萝缠一石,石为松困难成峰。
倒生下垂几千仞,松头生在青芙蓉。
龙渴下饮髯拂水,一者横卧当石淙。
一者破石石腹裂,石为之母胞胎重。
石无窍穴松久孕,横枝千载乃穿胸。
松胶石漆日坚固,松身长大石无缝。
石兮乃有松为子,石生石养无土壅。
龙性从来不见石,石即泥土恣所冲。
人间但见松变怪,岂知是龙不可踪。
怜君万里事孤征,艰难来自黔阳城。
黔阳乃是烟雾海,天无三日能乾晴。
雨师最好黔阳地,霢霢濛濛岂天意。
三年未洗战场红,红满黔阳皆血泪。
啾啾新鬼多王侯,可怜白骨成山丘。
英雄岂合建大义,杀身自古因春秋。
水深火热天所喜,汤武之世皆逆理。
君臣一炬谢生灵,赤县神州终已矣。
君向黔阳吊战场,仲家黑白邀壶觞。
腐肉之中相饮食,乌鸢往往争肝肠。
争肝肠,中有馨香是国殇。
生降差比部尉强,君行莫与别阿梁。
橐驼生一女,不肯与之乳。
羌儿谓橐驼,恩薄乃如许。
女亦肉为鞍,女亦力如虎。
重能驮帐房,可眠我妻女。
屈足受重载,万斛如鸿羽。
中国奇畜稀,肿背人争取。
牝牡不用分,独峰亦爱汝。
泉脉每能知,跑地水如缕。
青海热风来,先鸣报行旅。
粪烟直上时,望似狼烟举。
有时亦人立,两脚相支拒。
夏至虽退毛,封牛谁敢侮。
橐驼且自欢,听我兜离语。
我鼓大琵琶,一曲为而舞。
橐驼知音声,湩流复如雨。
饱饫橐驼儿,蹄峰免刀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