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幽扶竹仗,徐步白云端。
蛮语沈吟处,山花带笑看。
逢僧披大衲,拉我坐蒲团。
仰面观天象,青霞许共餐。
寻幽扶竹仗,徐步白云端。
蛮语沈吟处,山花带笑看。
逢僧披大衲,拉我坐蒲团。
仰面观天象,青霞许共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冬日漫步于龟山,偶遇高僧慧上人的宁静而富有禅意的场景。首句“寻幽扶竹仗,徐步白云端”展现了一幅行走在云雾缭绕之中的画面,诗人手持竹杖,缓缓前行,仿佛在探索幽深的自然奥秘。接着,“蛮语沈吟处,山花带笑看”两句,通过诗人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以及山花似乎含笑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和谐、轻松的氛围。
“逢僧披大衲,拉我坐蒲团”则展现了诗人与高僧的相遇,大衲指的是僧人的袈裟,蒲团则是僧人打坐所用的垫子。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佛教文化的特点,也暗示了两人之间可能存在的精神交流。最后,“仰面观天象,青霞许共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以及与高僧共同探讨宇宙奥秘的愿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与自然、与高僧之间的互动,展现了明末文人追求心灵平静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蕴含着对宇宙真理的探求和向往。
兹上人,号云海,一脉曹溪镇长在。
何年杯渡东海门,拾得海底珊瑚根。
上有六鳌峰,玄灵结胚腪。
置之太华芙蓉盆,中有灵响含清温。
灵泉贮空碧,倒影莓苔痕。
上人临流筑高轩,平地幻出祇陀园。
翻经洒以甘露言,宝花乱落青瑶琨。
我亦平生好禅者,十载梦游双树下。
正思执热濯清涟,何由借我支郎马。
尔祖文章妙天下,前朝声价高班马。
黄金有像铸莫成,白雪无弦和应寡。
我识若翁东海边,与子论交三十年。
茅屋萧萧坐风雨,布衣落落栖林泉。
九重诏下徵贤士,眼中之人得吾子。
凤鸟及时当一鸣,神驹堕地须千里。
官船十月渡龙河,有信还凭白雁过。
圣德如天无远近,除书早晚定如何。
去年六月天不雨,农家到处忧禾黍。
县公一念格天心,三尺甘霖苏下土。
今年不雨夏徂秋,县公恻怛农心忧。
西潭朝乞白龙水,东井暮檄乌龙湫。
四山云兴龙出穴,一夜滂沱洗炎热。
县公有禄民有租,喜雨亭成碑可揭。
使天雨玉复雨珠,饥不可食寒不襦。
我今歌咏丰年屡,大书特书不一书。
任公子,钓鳌龙伯宫。烂烂五色云,飞出槫桑东。
海若天吴失颜色,河东美人织不得。
并刀剪断紫霞绡,八茧吴蚕空自白。
仙人王子晋,骑鹤来人间。
手卷锦鲸去,东入蓬莱山。
相逢会稽楮,共听西窗雨。
满床蝴蝶花片飞,梦中笑杀秦川女。
何人视草白玉堂,青绫夜对官烛光。
岂如蓬莱山人醉眠日丈五,独拥八天溪藤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