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河广》
《河广》全文
秦 / 诗经   形式: 四言诗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广guǎng
xiānqín / shījīng

shuíwèi广guǎng
wěihángzhī
shuíwèisòngyuǎn
[1]wàngzhī

shuíwèi广guǎng
céngróngdāo
shuíwèisòngyuǎn
céngchóngcháo

注释
河:黄河。
苇:用芦苇编的筏子。
杭:通“航”。
跂:古通“企”,踮起脚尖。
予:而。
一说我。
曾:乃,竟。
刀:通“舠(dāo)”,小船。
曾不容刀:意为黄河窄,竟容不下一条小船。
崇朝:终朝,自旦至食时。
形容时间之短。
注释2

河: 黄河。

苇: 用芦苇编的筏子。杭:通“航”。

跂: 古通“企”,踮起脚尖。予:而。

曾: 乃,竟;刀:小船。曾不容刀,意为黄河窄,竟容不下一条小船。

崇朝: 终朝,自旦至食时。形容时间之短。

翻译
谁说黄河宽又广?一片苇筏就能航。谁说宋国很遥远?踮起脚尖就能望见。
谁说黄河广又宽?难以容纳小木船。谁说宋国很遥远?一个早晨就能到达。
译文

谁说黄河宽又广?一支苇筏可飞航。谁说宋国太遥远?踮起脚跟即在望。谁说黄河广又宽?其间难容一小船。谁说宋国太遥远?赶去尚及吃早餐。

赏析

《卫风·河广》全诗仅仅八句,就概括地速写了一位游子思乡的形象,和他欲归不得的迫切心情,栩栩如生。这得益于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此诗善用设问与夸张。在卫与宋国之间,横亘着壮阔无涯的黄河,此诗之开篇即从对黄河的奇特设问发端——“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发源于“昆仑”的万里大河,在古人心目中本是“上应天汉”的壮浪奇川。当它从天泻落,如雷奔行,直闯中原大地之际,更有“览百川之弘壮”、“纷鸿踊而腾鹜”之势。对这样一条大河,发出否定式的“谁谓河广”之问,简直无知得可笑。但是,诗中的主人公非但不以此问为忤,而且断然作出了傲视旷古的回答:“一苇杭之!”他竟要驾着一支苇筏,就将这横无际涯的大河飞越——想像之大胆,因了“一苇”之夸张,而具有了石破天惊之力。凡有奇特夸张之处,必有超乎寻常的强烈情感为之凭借。诗中的主人公之所以面对黄河会断然生发“一苇杭之”的奇想,是因为在他的内心,此刻正升腾着无可按抑的归国之情。接着的“谁谓宋远?跂予望之”,正以急不可耐的思乡奇情,推涌出又一石破天惊的奇思。为滔滔黄河横隔的遥远宋国,居然在踮脚企颈中即可“望”见(那根本不可能),可见主人公的归国之心,已急切得再无任何障碍所可阻隔。强烈的思情,既然以超乎寻常的想像力,缩小了卫、宋之间的客观空间距离;则眼前的小小黄河,则可以靠一苇之筏超越。所以当诗之第二章,竟又以“谁谓河广,曾不容刀”的夸张复叠时,便不会再令人感到吃惊或可笑,反倒觉得这“奇迹”出现得完全合乎情理。强烈的感情不仅催发了作诗者的奇思,也催发了读诗者一起去大胆想像:夸张之荒谬已被情感之认同所消解,现实已在奇情、奇思中“变形”。此刻出现在你眼中的主人公形象,当然已不再是隔绝在黄河这边徙倚的身影,而早以“一苇”越过“曾不容刀”的大河,化作在所牵念的家里欣然“朝食”的笑颜了。以突兀而来的发问,和奇特夸张的答语构成全诗,来抒泻客旅之人不可遏制的思乡奇情,是《卫风·河广》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否定式的发问,问得如一泻汪洋的黄河怒浪之逆折;石破天惊的夸张,应答得如砥柱中流的峰峦之耸峙。其间所激荡排奡着的,便是人类所共有的最深切的思乡之情,它不能不令千古读者为之而动容。诗人不但运用设问与夸张的语言加以渲染,而且还以排比、迭章的形式来歌唱。通过这样反复问答的节奏,就把宋国不远、家乡易达而又思归不得的内心苦闷倾诉出来了。这首诗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态,好像现在的顺口溜民歌一样,通俗易懂。但它有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宋国既然“近而易达”,那么,他为什么不回去呢?这当然有其客观环境的阻力存在,不过这是诗人难言之隐,诗中没有明说罢了。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是会引人产生各种猜想和回味的。

鉴赏

这首诗选自《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之一。这段文字表达了一种超越凡俗观念、挑战传统认知的情怀。通过“谁谓河广”和“谁谓宋远”的反问,诗人表现出对既有知识的质疑态度,并通过“一苇杭之”和“跂予望之”强调个人可以超越常人的认识,即使是宽广如河、遥远如宋,也并非不可逾越。最后两句“曾不容刀”和“曾不崇朝”则进一步深化这种挑战传统的思想,指出即便是无法用剑锋丈量的宽广,也无法阻挡个人的精神追求;即便是遥远到需要长时间行走的距离,也不会让人在心灵的朝拜之路上停下脚步。

这首诗体现了早期中国文学中的一种解放思想、挑战传统观念的情怀,展现了古代诗人的卓越想象力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作者介绍
诗经

诗经
朝代:秦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猜你喜欢

沈德潜纂西湖志成呈览因题以句·其二

表里江湖秀丽区,由来名胜擅三吴。

谁宜作志传明圣,老沈今时白与苏。

(0)

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其三十四长虹饮练

垂虹天际亘,望近到犹遥。

象渚源琼曲,鸥波影绮摇。

城疑乾闼幻,乐是洞庭调。

屧步披三秀,何殊陟紫霄。

(0)

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其七松鹤清越

胎仙将寿客,结友峤洲中。

葱茜入森秀,飞翔乐远空。

天垂四幕碧,泉带百花红。

色养传家法,齐名此日同。

(0)

高梁桥泛舟至昆明湖之作·其三

未踰五日畏炎官,破晓河风又怯寒。

不与惟时过去易,无恒者意测来难。

(0)

齐天乐.沃洲陈春棹济燮倡寸鱼园十咏诗徵和,得凌虚台

画台插汉高何极,临来下疑无地。

槛曲虹垂,檐虚霞构,天影澹交金翠。春深罗绮。

护弱柳攕花,东风偷避。

歌舞飞仙,更还知否有尘世。

阑干徙倚,望远乱峰千叠,并都是云气。

暝霭青浮,夕阳红划,点点雁痕明字。吟魂荡未。

定醉倒璚船,相邀月姊。平楚苍茫,万声何处起。

(0)

赠姚复庄燮二章·其二

去岁画驴券,明年上春官。

劳人事行役,获此相见欢。

相见慰寂寂,相思浩漫漫。

谁为贻舴艋,烟水资盘桓。

山寻虎阜峻,湖汎莺脰宽。

莺湖界吴越,三匝归飞翰。

残月虚幌迥,暮雨孤篷寒。

岂不念霜露,百虫俱墐垣。

临歧一尊酒,挥手湖之干。

东流溯沧海,西笑怀长安。

(0)
诗词分类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诗人
游朴 黄淮 方一夔 罗亨信 吴当 苏过 黄庚 蓝仁 李龏 周孚 范梈 何巩道 夏孙桐 赵完璧 陈子壮 韩日缵 史谨 苏籀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