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萼惊风,梨花谢雨,疏香点点犹如故。
莺啼燕语一番新,无言桃李朝还暮。
春色三分,二分已过,算来总是愁难数。
回肠催尽泪空流,芳魂渺渺知何处。
梅萼惊风,梨花谢雨,疏香点点犹如故。
莺啼燕语一番新,无言桃李朝还暮。
春色三分,二分已过,算来总是愁难数。
回肠催尽泪空流,芳魂渺渺知何处。
这首《踏莎行·寒食悼女》是明代诗人沈宜修所作,情感深沉,哀婉动人。通过细腻的自然景象描绘,寄托了对亡女的深切怀念。
“梅萼惊风,梨花谢雨”,以梅花和梨花的凋零,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脆弱,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悲痛。梅花与梨花的“疏香点点”虽如往昔,却也映照出时光流逝的痕迹,引发人们对逝去美好事物的感慨。
“莺啼燕语一番新,无言桃李朝还暮。”春天的生机勃勃与桃李的更迭,对比出诗人内心的寂寥与无奈。莺歌燕舞的新鲜与桃李的朝生暮死,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诗人对生命易逝的深深忧虑。
“春色三分,二分已过,算来总是愁难数。”春色的三分之一已经过去,而剩下的时间似乎难以计量,愁绪如同无法计算的数目,弥漫在诗人的心头。这句诗巧妙地将时间的概念与愁绪相连,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深刻感悟。
“回肠催尽泪空流,芳魂渺渺知何处。”诗人的情感达到高潮,回肠荡气,泪水如泉涌,却不知如何排解。芳魂(指亡女的灵魂)渺渺,不知飘向何方,表达了诗人对亡女的深切思念与无法言说的痛苦。
整首词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对时间、生命、情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亡女的哀悼之情,以及面对生死离别的无奈与哀愁。沈宜修以细腻的笔触,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景观之中,使得作品既有哀婉的抒情色彩,又蕴含着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山中人笑云来去,几度欲留留不住。
一片西兮一片东,为谁挂在青松树。
有时卷,不论高低并近远。
有时舒,南北西东满太虚。
本自无心休问迹,悠扬散漫随风力。
白衣苍狗任纵横,返寂还空何处觅。
却恐山中云笑人,区区未免走红尘。
但能放下便安乐,所以长将云喻身。
日本师僧皆可喜,不惮鲸波千万里。
捐躯为法到南方,如此出家今有几。
苦参的是禅家流,密證潜符更奇伟。
从来佛祖是生冤,肯认山河为自已。
五千馀卷纸上语,却笑痴蝇钻未已。
自家宝藏无一物,尽大地人提不起。
年穷腊尽归去来,东风入律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