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二》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二》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是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0)
注释
万人鼓噪:形容众多人群发出很大的喧哗声。
慑:使...害怕,震慑。
吴侬:指吴地的人,这里可能特指江南一带居民。
浮江老阿童:形容一个在江上漂泊的老者。
欲识:想要了解,想要知道。
潮头:海潮或江潮的最高处。
越山:指浙江一带的山脉。
浑在浪花中:好像完全淹没在浪花之中。
翻译
万人喧闹声震慑了吴地的人们,他还是那漂浮在江上的老翁。
想要知道潮水有多高,连越地的山峦都仿佛沉没在浪花之中。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中秋节观看潮汐的景象。开篇“万人鼓噪慑吴侬,犹是浮江老阿童”两句,通过对比众人的喧哗与自己静默观潮的情形,表现出诗人超脱尘世、独享自然之美的心境。“慑吴侬”可能指的是古代吴地的渔民,而“浮江老阿童”则是诗人自喻,表明诗人已经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接下来的“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两句,则具体描写了观潮的情景。诗人对潮汐的高度产生了好奇,但这股潮水却像融入了远处的越山之中,与翻腾的浪花交织在一起,无法分辨其确切高度。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力量与美丽的追求。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意象的巧妙运用,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思想情感。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苏幕遮

客衣单,人影悄。越是天涯,越是秋来早。

雨雨风风增懊恼。越是黄昏,越是虫声闹。

别情浓,归梦渺。越是思家,越是乡书少。

一幅疏帘寒料峭。越是销魂,越是灯残了。

(0)

踏莎行.秋夜

绣幕低垂,银钩双控。栏杆十二花阴重。

空馀今夜月华明,画楼寂寞无人共。

髻乱惊鸦,钗欹金凤。避愁无计惟寻梦。

几番辗转不成眠,谁家玉笛声三弄。

(0)

感时二首·其二

戎马关山易惹愁,安眠无虑让沙鸥。

偷闲且种兰三径,赏景惟窥月一楼。

世事风潮何日净,尘寰俗务几时休。

不如匿迹烟波里,泛宅浮家在钓舟。

(0)

读《史记》四十首·其八借前箸

挽楚权,立六国,楚未弱,先树敌,后世闻之犹失色。

趣刻印,危矣哉,客既去,留侯来。

借前箸,为君寿,八不可,须当休。嗟客言,安足信?

遽左顾,趣销印。

君不见,此法当失真非计,竖儒几败而公事。

忽思石勒果英雄,其智乃过汉高帝。

(0)

青玉案

东扬不用占星婺。是家有、真贤孺。

曾隔兵戈遥海路。

合州城外,雷阳驿畔,多少仳离处。

千山万水归来喜。看膝下、人如树。

但得朱颜能久驻。

蟠桃花发,蓬莱水浅,谁道流年度。

(0)

虞美人·其六题天台采药图,为淮安刘六皆比部

桃花又发临淮渡。错认天台路。行来莫笑太奔忙。

知是赤栏桥畔旧刘郎。平明入直迥西寺。

幞被双娥侍。含香谁问夜归迟。

只恐桃花回首望中迷。

(0)
诗词分类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诗人
饶芝祥 陆世仪 湛方生 赵扩 胡舜陟 窦庠 毛伯温 阎尔梅 刘叉 陈谏 李格非 刘光祖 崔融 呼文如 陈耆卿 曹端 陆树声 吕蒙正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