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米颠不复作,此去倪颠能几何。
我亦有时弄颠笔,不知颠处较谁多。
南宫米颠不复作,此去倪颠能几何。
我亦有时弄颠笔,不知颠处较谁多。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张萱所作,名为《题杨不弃仿倪云林山水(其一)》。在诗中,张萱以“南宫米颠”和“倪颠”为引子,巧妙地将自己与历史上的两位艺术大家相比较,表达了对艺术创作的独特见解。
“南宫米颠不复作”,开篇即以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字元章,号米颠)为例,暗示艺术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言下之意是现今的艺术创作难以超越前人。“此去倪颠能几何”,接着以元代画家倪瓒(字云林,号荆蛮民)为参照,提出问题:在倪瓒之后,还能有多少艺术大师出现?这里不仅表达了对倪瓒艺术成就的敬仰,也流露出对后继无人的担忧。
“我亦有时弄颠笔”,诗人自比为“颠笔”,即以艺术上的独特风格和大胆尝试自居,表明自己也有追求艺术创新的决心和行动。“不知颠处较谁多”,最后两句则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自己艺术成就的不确定,同时也对与前人及同辈艺术家之间的比较持开放态度,体现了诗人谦逊而又自信的心态。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自省,展现了诗人对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身艺术追求的坚定信念。
堂堂延阁老,遗范见斯人。
孝友传家旧,诗书用力新。
人心危易失,圣学妙难亲。
愿勉思弘毅,求仁可得仁。
暮屏翠冷,秋树赭疏,双峰对起南北。
好与霁天相接,浮图现西极。岧峣处,云共碧。
漫费尽、少年游屐。故乡近,一望空遥,水断烟隔。
闲凭涌金楼,潋滟波心,如洗梦淹笔。
唤醒睡龙苍角,盘空壮商翼。西湖路,成倦客。
待倩写、素缣千尺。便归去,酒底花边,犹自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