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有故园,园中可图录。
天然一派根,一根生两竹。
一长复一短,比之如手足。
长者似乃兄,短者弟相逐。
我见人弟兄,少有相和睦。
竹分长幼情,人岂无尊宿。
将竹比人心,人殆类禽畜。
常记五六岁,不见还呼哭。
及至长大时,妻孥相亲族。
咫尺不相见,相疏何太速。
不顾父母生,同胞又同腹。
旦夕慕歌欢,几能思骨肉。
枉具人须眉,而食天五谷。
静思若斯人,争及园中竹。
余家有故园,园中可图录。
天然一派根,一根生两竹。
一长复一短,比之如手足。
长者似乃兄,短者弟相逐。
我见人弟兄,少有相和睦。
竹分长幼情,人岂无尊宿。
将竹比人心,人殆类禽畜。
常记五六岁,不见还呼哭。
及至长大时,妻孥相亲族。
咫尺不相见,相疏何太速。
不顾父母生,同胞又同腹。
旦夕慕歌欢,几能思骨肉。
枉具人须眉,而食天五谷。
静思若斯人,争及园中竹。
这首诗以双竹为喻,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复杂与矛盾。诗人首先描绘了自家的故园,园中生长着一对竹子,一长一短,如同兄弟般相伴,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共生。接着,诗人将这对竹子与人间的兄弟关系进行对比,指出在现实生活中,兄弟间往往难以像竹子那样和睦相处。
诗人通过“长者似乃兄,短者弟相逐”描绘了竹子间的亲密关系,与“我见人弟兄,少有相和睦”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人间亲情淡薄的感慨。进一步地,诗人将竹子的长幼有序与人的尊卑等级联系起来,提出疑问:“竹分长幼情,人岂无尊宿?”以此反思人类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是否也应遵循一定的秩序和尊重。
最后,诗人以“将竹比人心,人殆类禽畜”这一强烈对比,表达了对人性的深沉思考。他指出,人们虽然具有人类的外貌和生存方式,但在情感和道德上却可能退化到与禽畜相似的地步。通过“常记五六岁,不见还呼哭。及至长大时,妻孥相亲族”,诗人回顾了孩童时期的人性纯真,与成人世界的人际疏离形成了鲜明对比,强调了成长过程中人性变化的深刻影响。
整首诗以双竹为载体,通过自然界的和谐与人间的纷扰对比,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关系的深层问题,展现了诗人对人类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反思。
龙图学士滁之守,爱国恤民古稀有。
政暇放情山水间,名胜追寻远携酒。
城南数里琅琊山,胜迹森罗绝尘垢。
太守开宴宾客喧,半是士民半僚友。
太守之乐,乐生民之康宁。
生民之乐,乐太守之贤明。
太守归而悠扬六七里,非太守之真醉。
归述文而垂光千万古,见太守之醒醒。
太守乐民之乐,民亦乐其乐,上下通而政成。
于时禽鸟亦乐其乐,而且非且鸣。
乐事无涯,无可寄情,姑以醉翁名而更名其亭。
太守谓谁,天挺欧阳公于庐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