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蒲恰傍文澜阔,汲绠将穷学海深。
丹鸟有时资照映,白鱼于此任浮沉。
羽陵几度潜踪入,脉望三生慧业寻。
独向词源矜吐纳,惯从经穴恣贪侵。
分明吞墨同乌鲗,彷佛衔书效赤禽。
咀味却耽蝌蚪简,知音应托鞠通琴。
十年食古终须化,一字填胸便不禁。
乞得芸香堪辟汝,那愁为蠹更为蟫。
披蒲恰傍文澜阔,汲绠将穷学海深。
丹鸟有时资照映,白鱼于此任浮沉。
羽陵几度潜踪入,脉望三生慧业寻。
独向词源矜吐纳,惯从经穴恣贪侵。
分明吞墨同乌鲗,彷佛衔书效赤禽。
咀味却耽蝌蚪简,知音应托鞠通琴。
十年食古终须化,一字填胸便不禁。
乞得芸香堪辟汝,那愁为蠹更为蟫。
此诗以“白鱼得蟫”为题,巧妙地运用了“白鱼”与“蟫”这两个形象,寓意深刻。诗人以“白鱼”自比,身处学海之中,自由游弋,象征着对学问的追求和探索。而“蟫”则暗喻着书籍中的文字,诗人通过“乞得芸香堪辟汝”,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和珍视,同时也流露出对书籍中文字的敬畏之情。
诗中多处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如“羽陵几度潜踪入”、“脉望三生慧业寻”,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深入学问之海,探寻智慧的历程。而“独向词源矜吐纳,惯从经穴恣贪侵”则展现了诗人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深入研究的态度。
“分明吞墨同乌鲗,彷佛衔书效赤禽”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阅读时如饥似渴的情态,以及对知识的渴望如同乌鲗吞墨一般。最后,“咀味却耽蝌蚪简,知音应托鞠通琴”则表达了诗人对经典文本的品味和对真正理解者的期待,以及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够像琴声一样传达到知音心中。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学问的热爱和追求,也体现了其对知识的敬畏之心,以及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语言流畅,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刘君政成□□□,阖境欢谣腾载道。
民不见吏犬无声,持以百钱勤父老。
嗟我官卑志未伸,于人何德人称好。
腾牒当途愿丐留,馈赆交驰杂金宝。
天涯百指携空囊,号寒啼饥日相恼。
可取无取未伤廉,为念易污惟皓皓。
不如买书惠泮宫,聊助贤侯采芹藻。
别后青衿倘见思,窗前黄卷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