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山寒作雾,明晦半峰分。
沾袂浑疑雨,飞空似布云。
隔溪寻略彴,近树辨榆枌。
能迟严霜信,农家想乐闻。
塞山寒作雾,明晦半峰分。
沾袂浑疑雨,飞空似布云。
隔溪寻略彴,近树辨榆枌。
能迟严霜信,农家想乐闻。
这首诗描绘了雾中塞山的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峦在雾气中的朦胧美。首句“塞山寒作雾”,点明了地点和季节,寒意与雾气相融,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萧瑟的氛围。接着,“明晦半峰分”一句,通过对比明亮与昏暗的景象,形象地描绘了雾气如何将山峰一分为二,既展示了自然界的奇妙,也暗示了视觉上的变化与不确定性。
“沾袂浑疑雨,飞空似布云”两句,进一步渲染了雾的质感与动态。雾气仿佛细雨般轻柔地沾湿衣袖,又如同流动的云朵在空中飘散,生动地表现了雾的轻盈与变幻莫测。这里不仅描绘了视觉效果,还通过触觉的想象,增强了读者的沉浸感。
“隔溪寻略彴,近树辨榆枌”则转向了对雾中行进的描述。诗人穿过雾气,寻找着小桥(略彴),辨识着附近的树木,尤其是榆树和枌树。这一细节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也暗示了人在自然中的探索与发现,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
最后,“能迟严霜信,农家想乐闻”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和对农事的关怀。诗人希望雾能延迟霜降的到来,让农民们有更多的时间准备冬季的农活,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这一句不仅深化了主题,也展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雾中塞山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思的融合,既有视觉的美感,也有情感的深度,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理的佳作。
轮囷复离奇,不柏亦不栗。
吾庐非夏社,嘉树伊谁植。
刳心谢吹嘘,强骨馀霹雳。
峥嵘历风霜,偃蹇岂朝夕。
客从何方来,一睹心眼惑。
怪此苍蛟龙,落莫依屋壁。
不知造物工,输写入笔力。
轻明绝纤埃,冥晦滴浓黑。
皮坚皵鳞甲,叶老攒予戟。
古工予不师,挥扫恣淋沥。
盘礴醉且狂,讵识韦与毕。
虽云不造极,要自出胸臆。
当知后凋操,不在翰墨迹。
地瘠山骨出,天低云气逼。
俯仰辄有碍,巨干那能直。
翻令栋梁姿,郁屈自局蹐。
安得少陵绢,一扫二千尺。
会看十八公,高压三品石。
溪涧得雨潦,奔溢不可航。
江海收百川,浩浩谁能量。
溪涧之日短,江海之日长。
愿生畜道德,江海以自方。
岸红归欲稠,渚绿合犹晚。
晴沙上屐轻,暖水随帆远。
吹波戏鱼动,掠叶飞禽返。
著意觅幽蹊,桃花误刘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