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唐修撰义问挽词二首·其一》
《唐修撰义问挽词二首·其一》全文
宋 / 苏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家风台柏老,遗直故依然。

节见南迁后,神凝未瞑前。

临民旧有法,训子适成篇。

九转今犹在,参同岂妄传。

(0)
注释
家风:家族的传统风气。
台柏:一种常绿乔木,象征坚韧和正直。
遗直:遗留下来的正直品质。
南迁:指历史上的南方迁移事件。
神凝:精神专注而凝聚。
瞑:闭眼,这里指死亡。
临民:面对民众。
法:法则,规矩。
训子:教育子女。
篇:文章,这里指教导的话语。
九转:道教修炼中的一个概念,表示多次转化。
参同:《参同契》, 道教经典,强调修炼方法的统一性。
妄传:随意或错误地传播。
翻译
家族的风气如同古老的台柏树,正直的本质始终如一。
经历了南方迁移后,它的精神仍然凝聚,眼神未曾闭合。
面对百姓时,它遵循着古老的法则,教育子女的话语恰似一篇篇章。
历经九转变化,它依然存在,难道这与道家的修炼理论是随意流传的吗?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挽词,表达了对逝者高尚品格的敬仰和对其家风传承的感慨。"家风台柏老"以台柏比喻逝者的家族传统,历经岁月沧桑而依旧坚韧,象征着家族的正直与长久。"遗直故依然"进一步强调了逝者遗留下来的正直品性并未因时间流逝而改变。

"节见南迁后,神凝未瞑前",通过"南迁"可能暗示逝者曾经历人生的艰难时期,但精神始终凝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保持清醒。"临民旧有法,训子适成篇",描述逝者生前治理百姓有方,教育子女也严谨有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最后两句"九转今犹在,参同岂妄传","九转"可能指修炼或人生经验的积累,表达对逝者智慧和教诲的肯定,认为这些并非虚妄之言,而是真实可贵的传承。

整体来看,这首诗是对逝者的深情缅怀,同时也赞美了其高尚的品德和深远的影响。

作者介绍
苏辙

苏辙
朝代:宋   字:子由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生辰:1039—1112年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
猜你喜欢

题小画二首·其一

我本林下人,城市少踪迹。

有癖爱看山,时来坐磐石。

(0)

丙子暮春偶成咏落花

雨后残霞褪,风前碎锦飞。

自知春已去,敢恨蝶来稀。

(0)

和安止秋日见寻

匆匆岁月去如流,又见凉风起荻洲。

眼底故人年未暮,就中唯我鬓先秋。

壶觞漫托耆英会,山水宁辞烂漫游。

闻道北庄饶胜槩,宦情得似野情否。

(0)

甲戌民风近体寄叶给事八首·其二

昨过任溪南北村,百家能得几家存。

春秋旦暮常愁饿,父母妻孥半病瘟。

荇粉磨成连浊土,榆皮剥尽到深根。

相逢无复人形状,两颊何曾断泪痕。

(0)

女儿港

剩水残山自古今,美名何必直千金。

防身未识姑嫜礼,择配那知父母心。

眉黛眼波春思阔,野花山叶暮愁深。

犹胜思妇高楼上,一曲离歌泪满襟。

(0)

八月十六夜泊邬子寨示祝权

邬子岩前江雾开,瑞州河口北风回。

南山一点青螺小,鄱水千群白雁来。

明月尚圆天气好,良宵虚度客心哀。

故园松桂无人管,只恐秋霜两鬓催。

(0)
诗词分类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诗人
叶茵 陈匪石 牟巘 华岳 何绛 王缜 释宗泐 蓝智 区元晋 王廷陈 林熙春 王汝玉 吴妍因 胡仲弓 释道潜 张天赋 黎遂球 朱祖谋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