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过任溪南北村,百家能得几家存。
春秋旦暮常愁饿,父母妻孥半病瘟。
荇粉磨成连浊土,榆皮剥尽到深根。
相逢无复人形状,两颊何曾断泪痕。
昨过任溪南北村,百家能得几家存。
春秋旦暮常愁饿,父母妻孥半病瘟。
荇粉磨成连浊土,榆皮剥尽到深根。
相逢无复人形状,两颊何曾断泪痕。
这首明代诗人龚诩的《甲戌民风近体寄叶给事八首(其二)》描绘了战乱后农村的凄凉景象。首句“昨过任溪南北村”,点出诗人近日经过任溪两岸的村庄,暗示了社会动荡后的荒凉。接下来的“百家能得几家存”揭示了人口锐减,生计艰难,仅存少数人家。
“春秋旦暮常愁饿”进一步强调村民生活的困苦,连日月更替都伴随着饥饿的忧虑。诗人接着写到,“父母妻孥半病瘟”,疾病和瘟疫的肆虐使得家庭成员大多患病,生活更加悲惨。
“荇粉磨成连浊土,榆皮剥尽到深根”这两句运用比喻,形象地描述了村民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挖掘草木根茎充饥的境况,反映出社会的贫困和资源的匮乏。
最后两句“相逢无复人形状,两颊何曾断泪痕”描绘了人们面容憔悴,相见时满面泪痕,失去了往日的人样,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同情和对战乱带来的苦难的沉痛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战乱时期农村的凋敝与人民的苦难,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把钓归东海,开筵近北台。
千林残雪尽,万里好春回。
中散调琴坐,山公待酒来。
更须花满树,终日此衔杯。
宜秋轩东一株桂,香叶婆娑拥寒翠。
秋堂夜静风满帘,时觉幽芳来拂鼻。
清晨曳履访幽独,一径青苔双户闭。
离离嫩蕊罥虫丝,蔌蔌轻花落深砌。
麸金泫露浓更密,苞粟凝珠疏复细。
半粒能含万斛香,一枝解夺千姝丽。
当年此地竞攀折,月户云窗敞秋霁。
金樽滟泛绿色酒,翠袖凉簪宝妆髻。
西风几度人迹绝,独有幽花能点缀。
村荒地僻霜露繁,摧折红兰凋紫蕙。
瞥然一见众忧失,不意孤怀得佳丽。
更深月出拟再来,明日纷纷嗟满彗。
未见蕲州城,已见蕲州山。
诸山初不高,苍石砺且顽。
想当至正时,民物庶以殷。
大江楚西来,万里不闭关。
兹山独储英,群雄出其间。
遂为祸乱阶,滋蔓莫可删。
忆我闻乱初,我方总两鬟。
侍立父祖旁,听说国步艰。
焉知三十年,见此草与菅。
骨肉亦已零,安得发不斑。
披榛欲吊古,豺虎怆我颜。
苍茫望茅宇,日落孤舟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