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流自西来,沙汀涵白芷。
向道称沙河,盖据所见耳。
过桥问村民,右云实易水。
左云号军营,何代此筑垒。
一溪凡三名,至竟谁真是。
冁然会马上,千古率如此。
野流自西来,沙汀涵白芷。
向道称沙河,盖据所见耳。
过桥问村民,右云实易水。
左云号军营,何代此筑垒。
一溪凡三名,至竟谁真是。
冁然会马上,千古率如此。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骑马行于野外,面对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时的思考与感慨。首句“野流自西来,沙汀涵白芷”以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水流从西方缓缓而来,沙洲上生长着白色的香草,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
接着,“向道称沙河,盖据所见耳”两句,诗人通过与村民的对话,揭示了地名的由来往往基于人们的直观感受,而非历史事实。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反映了人们对地理环境的主观认知。
“过桥问村民,右云实易水。左云号军营,何代此筑垒。”诗人继续前行,询问村民关于河流和军事遗址的信息。右侧的河流名为易水,左侧则是军营所在地,但具体是哪个时代修建的,已无从考证。这不仅体现了历史的模糊性,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遗忘。
“一溪凡三名,至竟谁真是。”诗人对河流名称的多样性表示疑惑,提出疑问:“到底哪一个名字才是真正的原名?”这个问题触及了文化传承中的不确定性,反映了命名与历史记录之间的复杂关系。
最后,“冁然会马上,千古率如此。”诗人骑马行于路上,发出会心一笑,感叹这种现象自古以来便普遍存在,表达了对人类认知局限性的深刻洞察。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和文化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