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知受恩地,到此亦裴回。
上路移时立,中轩隔宿来。
川光通沼沚,寺影带楼台。
无限成蹊树,花多向客开。
心知受恩地,到此亦裴回。
上路移时立,中轩隔宿来。
川光通沼沚,寺影带楼台。
无限成蹊树,花多向客开。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景色,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开篇“心知受恩地,到此亦裴回”两句,诗人感怀于心,知道这片土地是接受恩赐之处,至此也要返回,这里的“裴回”可能指的是古代官员离职回家,暗示着对这一刻的珍视。
接着,“上路移时立,中轩隔宿来”两句,诗人描绘了行走在春日的道路上,时间随脚步移动,而车轴间隔夜晚的旅途,这里的“时立”和“宿来”生动传达了行走中的感受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再下来,“川光通沼沚,寺影带楼台”两句,更是将春日的景致展现得淋漓尽致。水光与山色交织,形成一片片的波光,而远处的寺庙则和高低不等的楼台相呼应,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最后,“无限成蹊树,花多向客开”两句,则是对春日景色最具象征性的描绘。树木繁茂,无边际地延伸,而花朵则似乎在迎接过往的旅人,这里的“蹊树”和“向客开”都传达了一种生命力与热情好客的情怀。
整首诗通过对春日自然景观的细致描摹,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喜悦,以及对友人的深厚情感。
一真那有黑白业,佛橐枉用为书箧。
人人反照自图成,说甚一花开五叶。
了无结习便超脱,因有挂碍生怖慑。
山鬼窟中求活计,玄关欲透知何劫。
匝天遍地自心源,若解承当真要捷。
树林水鸟皆法音,露柱幡竿光炜烨。
世上盲聋喑哑人,试问道师作么接。
乾坤一浩荡,小智自窘拘。
低徊裈中虱,龌龊辕下驹。
达人独矫首,抗志在八区。
归来绕荒径,所喜觉迷途。
时读穆满传,乍观山海图。
林木净交荫,所见与道俱。
谁能远羁宦,五斗一丈夫。
筑阁者谁子,无乃柴桑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