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乘飞车,东访赤松子。
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
不如金山去,清风半帆耳。
中有妙高台,雪峰自孤起。
仰观初无路,谁信平如砥。
台中老比丘,碧眼照窗几。
巉巉玉为骨,凛凛霜入齿。
机锋不可触,千偈如翻水。
何须寻德云,即此比丘是。
长生未暇学,请学长不死。
我欲乘飞车,东访赤松子。
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
不如金山去,清风半帆耳。
中有妙高台,雪峰自孤起。
仰观初无路,谁信平如砥。
台中老比丘,碧眼照窗几。
巉巉玉为骨,凛凛霜入齿。
机锋不可触,千偈如翻水。
何须寻德云,即此比丘是。
长生未暇学,请学长不死。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于生命永恒的追求。开篇“我欲乘飞车,东访赤松子”表达了诗人想要乘坐神奇的交通工具去拜访传说中的仙人赤松子的愿望。然而,“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则透露出即使是神山也难以抵达,其间的距离之远如同天涯。
接着,“不如金山去,清风半帆耳”诗人转而选择了金山作为目的地,享受着清风和半张帆 sail 的轻松愉悦。这里的“金山”象征着高洁与坚固,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中有妙高台,雪峰自孤起”描述了金山之中的一个奇特景观——妙高台,那里的雪峰独立耸立,显得格外壮丽。诗人通过“仰观初无路,谁信平如砥”的描写,表达了对这座台的赞叹和惊讶,它原本没有通往的路径,却如同巨石般稳固平坦。
“台中老比丘,碧眼照窗几”则引入了一个居住在妙高台中的老僧,他拥有碧绿色的眼睛,每天静坐于窗前。他的形象给人以超脱尘世的宁静感受。
接下来的“巉巉玉为骨,凛凛霜入齿”则形容了老僧的修为已经达到了一种极致的境界,他的身体如同由玉石雕刻而成,内心的清冽如同霜雪般渗透至齿。
“机锋不可触,千偈如翻水”进一步强调了老僧所达到的精神状态,如同锋利的剑锋一般不可接近,他的禅定如同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最后,“何须寻德云,即此比丘是。长生未暇学,請學長不死”表达了诗人对老僧境界的向往,并且认为不必再去追求其他关于长生的方法,因为眼前的这个老僧就是活生生的例证,他所展现的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永恒之道。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仙境和生命永恒的探讨,展示了诗人对于精神世界的深刻追求,以及对那种超凡脱俗、达到极致修为者的赞美。
第六桥头,四望里、水青山绿。
柳荫下、幔舟舣岸,管笙低蹙。
过雨晓移东岭尽,清钟午度西林曲。
趁红裙、同拜岳王祠,闲追逐。双熊仗,排花谷。
交螭字,横荒麓。启玉函珠玺,凤鸾飞簇。
漫道明湖春去久,听子规、尚叫南枝木。
痛玉毫、散写作南枝,枝枝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