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结四邻,拱伏礼能仁。
松色远逾秀,泉声春更新。
自能空世谛,顿觉息凡尘。
小坐参今昔,谁分主与宾。
名山结四邻,拱伏礼能仁。
松色远逾秀,泉声春更新。
自能空世谛,顿觉息凡尘。
小坐参今昔,谁分主与宾。
这首诗描绘了天成寺周边环境的宁静与庄严,以及寺内氛围的超脱与祥和。诗人以“名山结四邻,拱伏礼能仁”开篇,将天成寺置于崇山峻岭之中,四周群山环绕,仿佛在向“能仁”(可能指佛或菩萨)行礼致敬,营造出一种神圣而肃穆的氛围。
接着,“松色远逾秀,泉声春更新”两句,通过描写远处松树的翠绿与泉水在春天里更新的声音,进一步渲染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和谐,同时也暗示了寺庙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关系。
“自能空世谛,顿觉息凡尘”表达了诗人置身于天成寺中,心灵得以净化,世俗的烦恼与尘世的喧嚣仿佛都已远离,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最后,“小坐参今昔,谁分主与宾”则体现了诗人在此地静坐冥想,回顾过去与现在,感悟人生哲理,似乎已经超越了主客之分,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天成寺及其周边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佛教文化中的宁静、超脱与和谐之美,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驱车遵海旁,行役出东方。
东风吹海氛,鲸鲵且陆梁。
海邦严斥堠,衣裙袽方长。
念我谪居日,兼隐事篇章。
王事今益我,启处不暂遑。
多谢子相期,弯弓挂扶桑。
儒冠久自误,白面谈岂臧。
王师谅神武,暂往必复康。
济济承明侣,事主毋怠荒。
干羽能服远,海波能久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