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亭子山之心,万竹相围尽翠阴。
古刹地幽红日永,悬崖人静碧云深。
轻风细细无朝夕,劲节依依自古今。
吏役几嗟诗笔废,兴来不惜为君吟。
独山亭子山之心,万竹相围尽翠阴。
古刹地幽红日永,悬崖人静碧云深。
轻风细细无朝夕,劲节依依自古今。
吏役几嗟诗笔废,兴来不惜为君吟。
这首诗描绘了独山亭子及其周边环境的宁静与自然之美。首联“独山亭子山之心,万竹相围尽翠阴”以“独山亭子”为中心,将其置于万竹环绕、绿意盎然的环境中,营造出一种隐逸清幽的氛围。颔联“古刹地幽红日永,悬崖人静碧云深”进一步扩展视野,将视线引向古刹与悬崖,通过“红日永”和“碧云深”描绘了一幅时间悠长、空间深远的画面,强化了环境的静谧与神秘感。
颈联“轻风细细无朝夕,劲节依依自古今”则聚焦于自然界的细微变化与永恒之物,轻风的细腻与不变,竹节的坚韧与跨越时空的特性,共同构成了自然界与人类情感的共鸣。尾联“吏役几嗟诗笔废,兴来不惜为君吟”表达了诗人对官场束缚的厌倦与对自由创作的渴望,以及在美景激发下,不惜为之赋诗的情感流露。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独山亭子及周围景致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自由与美的追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系缆依江郭。访岳阳、层楼独上,望穷寥廓。
犹有仙翁遗像在,共说当年跨鹤。
尝买酒、垆边清酌。
三醉此中人不识,但佯狂、啸咏风前落。
瞻拜处,尚依约。繁花信比秋云薄。
总被那、情牵意惹,利缠名缚。
争耐黄粱犹未熟,一枕邯郸梦恶。
又谁似、先生先觉。尘网何时能摆脱?
叹衰年、正自伤漂泊。湖水涌,晚风作。
云林境已幽,韬光幽更极。
蜿蜒盘云径,仰视天一隙。
琅玕轮尺围,过雨翠欲滴。
葱茜交风枝,似扫行人迹。
野禽送春声,可见不可识。
犹嫌山寂历,间以泉淙石。
攀陟造其巅,长烟一空白。
稍待烟旋消,千里来几席。
近湖远者江,由江达海直。
足力不能穷,结揽须臾得。
譬如虚室光,其通乃在塞。
留兹片晌兴,酬彼万古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