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杂诗·其二》
《杂诗·其二》全文
明 / 薛蕙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富贵使心惑,嗜欲致行妨。

宴安损性灵,美疢生膏肓。

吾观古来士,高躅互相望。

首路或暂同,中道更苍黄。

班生嗣前烈,马融遁遐方。

藉梁奄为累,附窦终自戕。

通人识尚尔,咄咄可悲伤。

小人难久要,君子贵其常。

草木有贞心,岁晚盛芬芳。

(0)
鉴赏

这首《杂诗(其二)》由明代诗人薛蕙所作,通过对比富贵与道德、宴安与性灵的关系,表达了对古代士人高尚节操的向往与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

首联“富贵使心惑,嗜欲致行妨”,开篇即揭示了物质追求对人心灵的腐蚀作用,富贵与嗜欲往往成为道德沦丧的诱因。接着,“宴安损性灵,美疢生膏肓”进一步阐述,安逸的生活会损害人的精神,如同疾病深藏不治,最终导致心灵的病变。

颔联“吾观古来士,高躅互相望”,转而赞美古代士人高尚的节操,他们相互仰慕,追求卓越。然而,“首路或暂同,中道更苍黄”指出,尽管开始时志向相同,但中途往往因各种原因而分道扬镳,道路变得迷茫。

颈联“班生嗣前烈,马融遁遐方”以历史人物为例,班固继承先辈遗志,而马融则选择远离尘嚣。这反映了不同人在面对诱惑与挑战时的不同抉择。

尾联“藉梁奄为累,附窦终自戕”通过具体事例,批评了那些因结交权贵而最终招致祸患的行为,如梁冀、窦氏家族的覆灭。这警示人们应警惕权力的腐蚀作用。

最后,“通人识尚尔,咄咄可悲伤”表达了对古人智慧的赞叹和对当前社会现象的忧虑。同时,“小人难久要,君子贵其常”强调了君子之德的恒久重要性,即使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正直与坚持原则也是至关重要的。

“草木有贞心,岁晚盛芬芳”以自然界中的草木比喻,即使在严冬时节,它们依然保持着坚韧的生命力和美丽的花朵,象征着即使在逆境中,人也应该坚守本心,展现出高尚的品质。

综上所述,《杂诗(其二)》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人性、道德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反思。

作者介绍
薛蕙

薛蕙
朝代:明   生辰:1489~1539年

薛蕙(1489~1539年),明朝大臣。祖居亳州城内薛家巷。年十二能诗。举正德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谏武宗南巡,受杖夺俸。旋引疾归。起故官,改吏部,历考功郎中。正德十五年(1520年)薛蕙再次被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嘉靖二年(1523年),朝中发生“大礼”之争,薛蕙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反对皇上以生父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嘉靖十八年(1539年),薛蕙担任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司,不久病死家中,享年五十,被追封为太常少卿。
猜你喜欢

曹仁宪谨荣寿七言排律一首

南极生光映德辉,我公应运享遐龄。

算年适合蓍龟数,鉴貌还如松鹤形。

会可香山追老白,图堪耆社入丹青。

萸觞好作尧觞祝,菊酒堪为寿酒馨。

屈指明秋周甲子,承颜晚岁喜男丁。

斯文有幸斯人在,长使我侪奉典型。

(0)

曹仁宪谨荣寿七言截句·其三

蕊榜喧传姓氏先,文章台阁吐青莲。

天教盛德来敷治,故遣当年一等铨。

(0)

梅伯言、马湘帆、汤海秋、王少鹤四农部,何子贞编修,陈颂南、苏赓堂、朱伯韩三侍御,叠次召余同亨甫为觞宴之乐。九月二十六日,复集蒹葭阁;盖丙申年入都,伯言、湘帆置酒处也。诸君各以诗文见赠,余行有日,辄成七律数章酬别·其六

清言易理称平叔,俊逸诗辞爱信阳。

把卷名贤空异代,闭门潜学又湖湘。

艰难狱底惊相问,慷慷樽前意不忘。

他日著书成绝业,白头千里独堪商。

(0)

梅伯言、马湘帆、汤海秋、王少鹤四农部,何子贞编修,陈颂南、苏赓堂、朱伯韩三侍御,叠次召余同亨甫为觞宴之乐。九月二十六日,复集蒹葭阁;盖丙申年入都,伯言、湘帆置酒处也。诸君各以诗文见赠,余行有日,辄成七律数章酬别·其三

江东俦侣半凋萧,日下耆贤久寂寥。

何意海禽方铩羽,又逢秋鹗尽摩霄。

壮怀力振回天地,抗论神飞见贾晁。

圣主已闻容直谏,封章频数莫辞劳。

(0)

内湖道中

日暖风和正插田,嫩苗遇雨倍芊芊。

营巢鸠拙呼雌共,放軏牛閒带犊眠。

四壁云烟供啸傲,一村泉石足流连。

何时结屋双溪畔,抱鹤携琴拟散仙。

(0)

倪敏堂参戎四月十四日病殁于台镇中营任内,惊闻讣音,作诗哭之

蓦地惊闻到讣音,台阳又见将星沉。

朋情金石君为最,交谊芝兰此独深。

被谤马援冤刺骨,难封李广痛铭心。

伏波横海功何在,举目诸孤泪不禁。

(0)
诗词分类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诗人
法式善 胡炳文 褚亮 薛道衡 宇文虚中 吴激 拾得 李日华 刘珝 程大昌 苏子卿 章炳麟 秦韬玉 丰坊 黎简 林光朝 邓剡 郑樵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