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力所见处,耳闻不能到。
隔窗人语闻,耳力目弗照。
闻性近而沉,外物弗能摇。
见性远而浮,一指当前拗。
曰见不如闻,闻远知何调。
曰闻不如见,见近蔽空眊。
此诎彼则信,理趣符道要。
目力所见处,耳闻不能到。
隔窗人语闻,耳力目弗照。
闻性近而沉,外物弗能摇。
见性远而浮,一指当前拗。
曰见不如闻,闻远知何调。
曰闻不如见,见近蔽空眊。
此诎彼则信,理趣符道要。
这首诗探讨了“见”与“闻”的哲学对比,揭示了感知方式的不同及其对认知的影响。诗人通过“见”与“闻”的对比,展现了人类认知世界的局限性和复杂性。
首先,“目力所见处,耳闻不能到。”这句话强调了视觉和听觉的界限,说明了我们只能看到自己视线范围内的事物,而听觉所能触及的范围更广,但仍然受限于物理距离。
接着,“隔窗人语闻,耳力目弗照。”这里进一步阐述了听觉的穿透力,即使隔着窗户,人声也能被听到,而视觉却无法穿透障碍物。这反映了听觉在某些情境下的优势。
“闻性近而沉,外物弗能摇。”意味着声音虽然近在咫尺,但其影响是深入且持久的,不受外界干扰。而“见性远而浮,一指当前拗。”则指出视觉所及的事物虽然直观,但可能因距离或视角问题而产生误解或扭曲。
接下来的几句,“曰见不如闻,闻远知何调。曰闻不如见,见近蔽空眊。”表达了对于“见”与“闻”的相对价值的讨论。一方面,听觉可以提供更广泛的认知,因为声音可以跨越物理障碍;另一方面,视觉提供了直接的、即时的信息,但可能受到主观偏见或环境因素的影响。
最后,“此诎彼则信,理趣符道要。”总结了上述观点,即在不同的感知方式之间存在相互补充的关系,理解事物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感知手段,这样才能更全面、准确地认识世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见”与“闻”的对比为线索,探讨了人类认知过程中的局限与可能性,以及不同感知方式之间的互补关系,体现了深邃的哲学思考。
天上有奎星,忽坠阳山陬。
光焰万丈长,居人询来由。
阳山古荒服,文教所不布。
皇穹悯斯人,特遣文星下。
长戈回白日,只手障狂澜。
玉献反遭刖,长流岭海间。
风俗一再变,文物一再盛。
人人得我师,耳提而面命。
奎星图书府,尘世那久住。
物从天上来,还从天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