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如丝,心似水。恨结心牵,教我如何理。
剔盏残灯仍不睡。有梦堪寻,魂也知来未。
履春冰,含血泪。历尽颠危,蜀道平如砥。
瘦骨强支霜雪里,悄悄忧心,搅得常如碎。
恨如丝,心似水。恨结心牵,教我如何理。
剔盏残灯仍不睡。有梦堪寻,魂也知来未。
履春冰,含血泪。历尽颠危,蜀道平如砥。
瘦骨强支霜雪里,悄悄忧心,搅得常如碎。
这首《苏幕遮·感怀》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深沉的内心世界与复杂的情感纠葛。开篇“恨如丝,心似水”,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为可见之物,恨如同缠绕的丝线,心如同流动的水,形象地表达了情感的绵长与难以捉摸。接着,“恨结心牵,教我如何理”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的纠结与难以排解,恨与心的紧密相连,让人不知如何梳理。
“剔盏残灯仍不睡。有梦堪寻,魂也知来未”这一段则通过夜深人静时的孤灯与梦境,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渴望。剔除残破的灯盏,却无法入睡,似乎在寻找某种慰藉,但又担心灵魂是否能找到归宿。这种对未知的恐惧与对安慰的渴望交织在一起,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履春冰,含血泪。历尽颠危,蜀道平如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艰难困苦的生活比作履冰含泪,而最终却能像走过平坦的蜀道一样,暗示了主人公虽然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与痛苦,但仍然能够坚韧不拔,最终找到一条前行的道路。这里既有对过往艰辛的回顾,也有对未来希望的寄托。
“瘦骨强支霜雪里,悄悄忧心,搅得常如碎”则是对主人公坚韧不屈精神的直接描绘。即使在严寒霜雪中,瘦弱的身躯依然坚强地支撑着,内心悄悄涌动的忧愁如同破碎的镜片,既是对自我状态的描述,也是对生活困境的深刻反思。
整体而言,《苏幕遮·感怀》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主人公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挣扎、坚持与希望,是一首充满哲思与情感力量的作品。
学道若观海,茫洋焉所求。
士有忠信质,譬涉得巨舟。
挂帆万里远,何意棹安流。
望望蓬莱岸,咫尺烟云收。
士学诚亦然,佻巧徒虚沤。
孙生茕实者,质与道为谋。
陪雍听朱瑟,忽尔踰十秋。
摄袂升我堂,故情感敝裘。
论摧对寒景,今古入冥搜。
吾衰志安骋,得汝心先遒。
愿言驾轻筏,共戏三神洲。
令节穷愁里。念先人、生儿不孝,他乡留滞。
风雪打窗寒彻骨,冰结秦淮之水。
自昨岁、移居住此。
三十诸生成底用,赚虚名、浪说攻经史。
捧卮酒,泪痕滓。家声科第从来美。
叹颠狂、齐竽难合,胡琴空碎。
数亩田园生计好,又把膏腴轻弃。
应愧煞、谷贻孙子。
倘博将来椎牛祭,总难酬、罔极恩深矣。
也略解,此时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