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阵须鍪甲,轻烟久秘藏。
犀文誇妙手,鱼腹验真方。
制就玄圭象,磨成点漆光。
东齐吾注易,谁遗一丸香。
笔阵须鍪甲,轻烟久秘藏。
犀文誇妙手,鱼腹验真方。
制就玄圭象,磨成点漆光。
东齐吾注易,谁遗一丸香。
这首诗描绘的是文房四宝之一——墨的制作与珍视。诗人以"笔阵须鍪甲"比喻墨的坚实和重要性,暗示其在书写中的防护作用,犹如战阵中的盔甲。"轻烟久秘藏"则形象地描绘了墨的制作过程,可能是指研磨时产生的烟雾,以及墨的珍贵,需要妥善保存。
"犀文誇妙手"赞美制墨技艺高超,如同犀牛角纹理般精细,展现出匠人的巧思与精湛技艺。"鱼腹验真方"可能是指墨的品质通过时间的检验,如同鱼腹中的宝物,只有真正的良药才能经受住考验。
"制就玄圭象"将墨比作古代的瑞玉,象征着高雅和尊贵,而"磨成点漆光"则形容墨色深黑如漆,光泽诱人。最后,诗人提到自己像东齐时期的学者那样研读《易经》,并感慨无人能赠送他一丸好墨,表达了对墨的喜爱和对墨中蕴含学问的敬仰。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赞美了墨的艺术价值,也寓含了对知识文化的追求,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书卷气的崇尚。
少年入众先行乞,最初一步须牢实。
多见时流昧此心,施受之间两无益。
信心人,一粒米,重似丘山曾不止。
持来岂是得便宜,未了分明著他底。
贤禅贤禅宜努力,诸佛众生从此出。
逆行顺行忽相当,户户门门成大吉。
庵中有主从君住,无主外来俱得路。
云烟眯目山碍膺,榛莽欺人溪涧怒。
看他本色住庵人,捏聚大千无一尘。
自见泥牛斗入海,不记住来经几春。
头陀头陀休趁鬨,一世初无一炊梦。
口边白醭未暇揩,谁能更乞诸方颂。
持来抛放烈焰中,归种香山芋与菘。
蓦地钁头轻筑著,林间石虎吼天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