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清虚种,玲珑贯古今。
为厌名利冗,且隐淤泥深。
每有济人意,常怀克己心。
几多捞漉者,那个是知音?
我本清虚种,玲珑贯古今。
为厌名利冗,且隐淤泥深。
每有济人意,常怀克己心。
几多捞漉者,那个是知音?
这首诗以“咏藕”为主题,借物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淡泊以及对内在精神世界的追求。诗中“我本清虚种,玲珑贯古今”,开篇即以“清虚”自喻,表明自己内心纯净,不受世俗名利所累,如同藕一般,内外通透,穿越古今。接着,“为厌名利冗,且隐淤泥深”,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名利的反感,选择远离尘嚣,隐居于污浊之中,象征着坚守高洁品质的决心。
“每有济人意,常怀克己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善良与自我约束,即使在帮助他人时,也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体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最后,“几多捞漉者,那个是知音?”则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真正理解自己、欣赏自己内心世界的人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一丝孤独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咏叹藕的形象,寓言般地传达了诗人对清高品格的坚持和对真挚友谊的向往,语言含蓄而富有哲理,展现了元代文人的独特风骨。
石遗古君子,疏瘦如寒竹。
闭门非此世,宁受时名牿。
一饭每矜严,选客常不足。
沧桑眼底人,屈指几名宿。
不见亦不思,偶聚忘拘束。
老味淡处真,春光閒可掬。
窗外花始蕾,馀寒怯春服。
若从新历推,已过樱桃熟。
谑笑有今年,恢诡迷前躅。
末座两少年,英姿并珠玉。
定知哀乐深,不与世同俗。
相对数甲子,人生如转烛。
我病久无诗,逢君一击触。
咄咄百忧间,醉饱但扪腹。
短章聊报君,懒旷如逃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