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假合初不真,筋脉缠络相依因。
□□□□类芭蕉,须臾变灭如浮云。
风寒暑湿起众疾,痛楚展转劳吟呻。
医工对治巧用药,分别佐使甘酸辛。
须知病者谁受病,其中必有不病人。
于斯荐取自调伏,沈痾消散如埃尘。
本来面目只一体,安用更分精与神。
欲识其中不病者,即是毗卢清净身。
四大假合初不真,筋脉缠络相依因。
□□□□类芭蕉,须臾变灭如浮云。
风寒暑湿起众疾,痛楚展转劳吟呻。
医工对治巧用药,分别佐使甘酸辛。
须知病者谁受病,其中必有不病人。
于斯荐取自调伏,沈痾消散如埃尘。
本来面目只一体,安用更分精与神。
欲识其中不病者,即是毗卢清净身。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李纲所作,名为《邓成彦病以诗来问所以治病者作诗答之》。诗中探讨了疾病与健康的关系,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哲学思考。
诗的开头提到“四大假合初不真”,指出身体是由四大元素(地、水、火、风)构成的假象,并非永恒不变的真实存在。接着,诗人以“筋脉缠络相依因”描绘了人体内部复杂而相互关联的结构,如同芭蕉叶脉般交织。随后,通过“须臾变灭如浮云”和“风寒暑湿起众疾”等句子,形象地描述了疾病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产生并影响个体健康,以及外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接下来,“医工对治巧用药”部分,诗人赞扬了医生运用药物进行治疗的智慧与技巧。通过“分别佐使甘酸辛”强调了药物配伍的重要性,以及不同药性对人体的不同作用。诗人在此处提出“须知病者谁受病,其中必有不病人”的观点,暗示了疾病的根源可能并非完全在于身体本身,而是包含了心理、精神层面的因素。
最后,诗人通过“于斯荐取自调伏,沈痾消散如埃尘”表达了通过自我调适和内心平静,可以达到疾病痊愈的效果。他进一步阐述了“本来面目只一体,安用更分精与神”的哲理,即人的本质是统一的整体,不应过分区分肉体与精神。最后,“欲识其中不病者,即是毗卢清净身”则点明了真正的健康状态,即内心纯净、无病无患的状态,如同佛教中毗卢遮那佛的清净之身。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医学治疗的深刻理解,也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考,引导读者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理解健康与疾病。
漏新春消耗,柳眼微青,素梅犹小。
帘幕轻寒,引炉烟袅袅。
凤管雍容,雁筝清切,对绮筵呈妙。
此际欢虞,门庭自有,辉光荣耀。
庆事难逢,世间须信,八十遐龄,古来稀少。
况偶佳辰,是桑弧曾表。
满奉金觥,暂停牙板,听雅歌精祷。
惟愿增高,龟年鹤算,鸿恩紫诏。
危亭曲槛俯溪流,去去来来渡口舟。
微雨不妨人刈麦,轻烟正可客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