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士今徐孺,柴扉肯妄开。
空闻羔雁去,不见凤麟来。
庐阜寻僧出,东湖赴讲回。
何由操杖屦,林下再相陪。
此士今徐孺,柴扉肯妄开。
空闻羔雁去,不见凤麟来。
庐阜寻僧出,东湖赴讲回。
何由操杖屦,林下再相陪。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和心境。诗人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俗喧嚣与高洁脱俗之间选择后者的情感态度。
"此士今徐孺,柴扉肯妄开" 一句,以“士”自指,表明诗人现处于一种悠然自得的状态,不再轻易地为外界之事所动。门扉紧闭,拒绝外界干扰,守护内心的宁静。
接下来的 "空闻羔雁去,不见凤麟来",通过听见野鸭飞去而未见仙鸟凤麟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间喧嚣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差异。世间繁华如野鸭之声,皆为虚幻,而精神上的高洁理想——凤麟,则难以一见。
"庐阜寻僧出,东湖赴讲回" 此句则描绘诗人在自然中寻访佛法的生活片段。庐阜(即庐山)为古代高僧居所,东湖则是修行之地。这两处地点都是精神寄托之所,表明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外界有着根本的不同。
最后一句 "何由操杖屦,林下再相陪" 中,“操杖”指的是持拂尘的僧人,“屦”是草鞋,这里暗示了诗人对于出家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共鸣。林下之地,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也是精神修炼的所在。再次相陪,表达了诗人对这份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归属感。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个人内心世界的描绘,传递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至高无上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