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一岁中,影圆十二回。
如何今夕里,争赏罗樽罍。
既爱盈盈色,更上高高台。
人心莫如此,试为君言哉。
月者水之精,秋者金之气。
金水性相生,五行分其事。
则知天地间,相感各以类。
水得金还盛,月因秋更清。
气类使之然,人谁不有情。
可怜别夜色,一一皆销声。
自昔诗家流,吟皆不到此。
徒能状光彩,岂解原终始。
冥搜讵有得,燥吻真何以。
请看退翁歌,其的能中矣。
明月一岁中,影圆十二回。
如何今夕里,争赏罗樽罍。
既爱盈盈色,更上高高台。
人心莫如此,试为君言哉。
月者水之精,秋者金之气。
金水性相生,五行分其事。
则知天地间,相感各以类。
水得金还盛,月因秋更清。
气类使之然,人谁不有情。
可怜别夜色,一一皆销声。
自昔诗家流,吟皆不到此。
徒能状光彩,岂解原终始。
冥搜讵有得,燥吻真何以。
请看退翁歌,其的能中矣。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月亮的景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不能长久的感慨,以及对月亮之美的赞赏。诗人通过月亮与水、金之间的相生关系,探讨了天地万物间的和谐共振和情感联系,表现出一种宇宙观念。
在诗中,“明月一岁中,影圆十二回”描绘了月亮一年四季的变化,而“争赏罗樽罍”则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共同喜悦。接着的“既爱盈盈色,更上高高台”表现出对美景的追求和升华。
诗人借用自然界的事物,如水、金,来说明天地间万物相生的道理,并将这种哲思与人的情感联系起来,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情感共鸣。
后半部分“可怜别夜色,一一皆销声”则流露出对过往美景易逝的哀叹。接着,诗人提到历代诗人虽能描述光彩,但未能触及其本质和终极真理。而最后,“请看退翁歌,其的能中矣”则是诗人自信地推荐自己的作品,认为它能够捕捉到月亮之美的核心。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赏析了自然界的美景,也融入了哲学思考和情感表达,是一首集观察、感悟与鉴赏于一身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