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字喧豗,烈泽焚林,为蛟为螭。
有火蛾结阵,晶莹闪烁,烛龙对仗,照耀髬髵。
汉隧千年,秦京三月,做白毫光大总持。
薪薪续,任盲儿扪籥,牧竖敲碑。从来祸首庖牺。
笑匣剑何妨灯在帷。
既桂轮易蚀,底须捣兔,桑田善涸,焉用燃犀。
膏以明煎,吾闻其语,绵上龙蛇哭子推。
真休矣,向灯王稽首,埋照奚疑。
字字喧豗,烈泽焚林,为蛟为螭。
有火蛾结阵,晶莹闪烁,烛龙对仗,照耀髬髵。
汉隧千年,秦京三月,做白毫光大总持。
薪薪续,任盲儿扪籥,牧竖敲碑。从来祸首庖牺。
笑匣剑何妨灯在帷。
既桂轮易蚀,底须捣兔,桑田善涸,焉用燃犀。
膏以明煎,吾闻其语,绵上龙蛇哭子推。
真休矣,向灯王稽首,埋照奚疑。
这首词由清代词人陈维崧所作,名为《沁园春·题史蘧庵先生灯咏一卷后》。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对历史、文化以及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词的开篇“字字喧豗,烈泽焚林”,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效果描绘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场景,仿佛是文字的力量能够焚烧森林,引发强烈的情感波动。接着,“为蛟为螭”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力量的神秘与不可预测性。
“有火蛾结阵,晶莹闪烁,烛龙对仗,照耀髬髵”几句,通过火蛾、烛龙等形象,营造出一种既神秘又充满活力的氛围。火蛾结阵,象征着智慧与力量的集结;烛龙对仗,寓意着光明与智慧的对抗与和谐共存;而“照耀髬髵”则暗示着知识与智慧的光芒照亮了人生的道路。
“汉隧千年,秦京三月,做白毫光大总持”这一句,将历史的长河与个人的命运巧妙地联系起来,强调了时间的永恒与人类文明的传承。白毫光大总持,既是对历史文化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个人精神追求的寄托。
“薪薪续,任盲儿扪籥,牧竖敲碑”则通过比喻,表达了对无知与愚昧的批判,同时也暗示了知识与智慧的重要性。盲儿扪籥,牧竖敲碑,都是对无知行为的生动描绘,强调了学习与探索的必要性。
接下来的“从来祸首庖牺”一句,借用了传说中的发明文字的始祖庖牺,暗示了文字与知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通过“笑匣剑何妨灯在帷”这一转折,表达了对知识与智慧的肯定态度,认为即使在黑暗中,知识之光也能照亮前行的道路。
“既桂轮易蚀,底须捣兔,桑田善涸,焉用燃犀”这一段,通过月亮、兔子、桑田等自然现象的描述,探讨了变化与不变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对于自然规律的理解与适应。捣兔、燃犀等行为,象征着人类试图掌握或改变自然法则的努力,但最终意识到这些努力可能徒劳无功。
“膏以明煎,吾闻其语,绵上龙蛇哭子推”这一部分,通过“膏以明煎”的比喻,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子推的哀悼之情,同时也暗示了对历史教训的反思。绵上龙蛇哭子推,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将个人的哀思与历史的悲痛交织在一起。
最后,“真休矣,向灯王稽首,埋照奚疑”一句,以灯王为象征,表达了对真理的追求与对历史的尊重。向灯王稽首,意味着对真理的敬仰与膜拜;埋照奚疑,则是对历史真相的探寻与确认,体现了对过去事件的深入思考与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对各种意象的巧妙运用,展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人生以及真理的深刻洞察与思考,充满了哲理性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