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岭界双水,双流汇一溪。
问谁为布置,莫与识端倪。
野鸟呼名异,山田纳稼齐。
侵镳寒气重,满谷霁烟低。
一岭界双水,双流汇一溪。
问谁为布置,莫与识端倪。
野鸟呼名异,山田纳稼齐。
侵镳寒气重,满谷霁烟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自然界的和谐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中水、山、鸟、田等元素的相互作用与融合之美。
首句“一岭界双水”,以“一岭”作为分界线,巧妙地将“双水”区分开来,既突出了山脉的雄伟,又暗示了水流的自然流动。接着,“双流汇一溪”,描述了两条河流在某处汇聚成一条溪流的过程,体现了自然界中水体流动的规律性和动态美。
“问谁为布置,莫与识端倪。”这两句诗以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对自然界中这种和谐景象的赞叹和不解,似乎在询问大自然是如何巧妙地安排这一切,让人难以完全理解其中的奥秘。
“野鸟呼名异,山田纳稼齐。”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自然界的生动场景。野鸟各具特色,它们的叫声各异,仿佛在为这幅画面增添生机;而山田中的庄稼整齐划一,展现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面。
“侵镳寒气重,满谷霁烟低。”最后两句则通过“寒气”和“霁烟”这两个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凉意的氛围。寒气的“侵镳”暗示了季节的变化,而山谷中弥漫的“霁烟”则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整个画面显得格外和谐与宁静。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和谐共生状态的赞美与向往,同时也蕴含着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与思考。
烟为火之气,欲雨烟不散。
阳为阴所遏,炎焰变舒缓。
云乃水之气,欲雨云乃浮。
阴为阳所爨,饙馏成波流。
残秋穷腊百馀日,小园不曾鞋底湿。
东风欲动问行程,山中比夜雨连明。
吾闻阴阳交媾,始生万物。不蒸不发,不渍不茁。
往者久晴,欲驾遄辍。今行而雨,咎天何说。
然则紫阳山人老如此,夫岂得已有行役。
皇天肯念行路难,岂不能顷刻之间一扫云烟红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