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胡季辙制参赴堂召·其二》
《送胡季辙制参赴堂召·其二》全文
宋 / 李曾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君见淮头尚可为,勿言蚌鹬正相持。

再三国计当加备,第一人材最切时。

面目山林还尔我,精神帷幄舍渠谁。

登楼若也披舆地,为借前筹试及之。

(0)
注释
君:你。
见:看见。
淮头:淮河边。
尚:还。
可为:有希望。
勿言:不要说。
蚌鹬:比喻双方对立。
正相持:正在激烈对抗。
再三:多次。
国计:国家策略。
当加备:应当加倍小心。
第一人材:杰出人才。
最切时:非常关键的时候。
面目:外表,志向。
山林:隐居生活。
还尔我:归于我们自己。
精神:内心世界。
帷幄:战略谋划。
舍渠:除了他。
谁:谁。
登楼:登上高楼。
若也:如果。
披:分析。
舆地:地理形势。
为借:请借鉴。
前筹:过去的谋略。
试及之:尝试应用。
翻译
你看到淮河边上的形势还有转机,不要说蚌鹬正在激烈争斗。
对于三国策略应当更加警惕,此时急需杰出的人才。
我们的志向和才能回归山林,但内心世界和战略智慧谁能替代呢?
如果登上高楼俯瞰全局,就请借鉴过去的谋略来尝试解决当前问题。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曾伯所作,名为《送胡季辙制参赴堂召(其二)》。从诗的内容来看,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未来美好祝愿。

"君见淮头尚可为,勿言蚌鹬正相持。"

这两句诗意在劝诫,告诉胡季辙虽然现在情况还不错,但不要过于乐观,因为世事难料,要有所准备和警觉。

"再三国计当加备,第一人材最切时。"

这里诗人强调国家大计需要更加周全的准备,而优秀的人才在这个时候尤为重要。这也反映出诗人对胡季辙能力的肯定和期待。

"面目山林还尔我,精神帷幄舍渠谁。"

这两句则充满了诗人的自嘲之意,表达了诗人自己留在山林之间,心神不宁,无处安放的情怀。

"登楼若也披舆地,为借前筹试及之。"

最后两句写诗人登上高楼,遥望远方,似乎想要借此景致来预测未来,也是对胡季辙未来的美好祝愿。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友人的深情寄托,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作者介绍
李曾伯

李曾伯
朝代:宋   字:长孺   号:可斋   籍贯:要亦戛戛异   生辰:1198年-1268年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猜你喜欢

杨墩

官道马蹄绝,夕阳山月昏。

行人与归鸟,争渡过杨墩。

(0)

东林寺·其二

长松窈窕隐禅居,磐石清泉映古池。

山翠深环师利阁,藤萝细绕李邕碑。

花残佛座开堂久,云护溪钟出定迟。

十八高贤更谁在,看余西涧独题诗。

(0)

浔阳望庐山四首·其三

空山何处访匡君,独上峰头扫白云。

闲把道书寻旧隐,远随孤鹤谢人群。

双螺烟霭中天合,三峡溪流静夜闻。

他日结茅从五老,清泉灵药自纷纷。

(0)

舟行杂诗十首自就李出吴关抵扬子津·其一

去去辞乡国,行行出海湄。

舣舟买臣墓,酹剑伍胥祠。

只尺人分手,初三月似眉。

寻常往还地,此别独凄其。

(0)

禾水别诸弟作

万里虔中路,大江西更西。

河梁木叶下,原上脊令啼。

兄弟嗟离别,关山尚鼓鼙。

何时对池草,归掩故园扉。

(0)

牛江口

章贡二江流,似合双属玉。

析支下牛江,角立相盘束。

乱石障溪门,长沙连雁足。

渔刀八尺馀,五口共拳曲。

仰忧天碍笠,卧喜江平蓐。

譬叶坠寒流,随风舞幽谷。

千山万山中,了无一所触。

身轻谢物累,泛泛同凫鹄。

林空蝉忽噪,川明鹭初浴。

日暮桂华寒,故山落金粟。

(0)
诗词分类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诗人
宋光宗 赵必象 顾德辉 袁袠 夏明翰 马君武 瞿秋白 雍正 李大钊 蔡和森 周文雍 熊亨瀚 罗学瓒 恽代英 杨匏安 刘伯坚 邓中夏 许晓轩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