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洞二十里,当中幽客行。
片时迷鹿迹,寸步隔人声。
以杖探虚翠,将襟惹薄明。
经时未过得,恐是入层城。
粉洞二十里,当中幽客行。
片时迷鹿迹,寸步隔人声。
以杖探虚翠,将襟惹薄明。
经时未过得,恐是入层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幽谷的画面,诗人以“幽客行”自诩,表达了他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感受和深切体验。开篇“粉洞二十里”即设定了一个远离尘世、环境幽静的空间背景。而“当中幽客行”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在这片区域内的孤独漫步。
接下来的“片时迷鹿迹,寸步隔人声”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交融。这里,“迷鹿迹”暗示着诗人的脚步跟随着鹿的足迹,仿佛进入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而“寸步隔人声”则表明诗人与世俗生活的距离,即便是微小的移动,也能让他与人世间的声音相隔绝。
此后,“以杖探虚翠, 将襟惹薄明”则展现了诗人在山中行走时的具体动作。“以杖探虚翠”形象地展示了诗人用手中的拐杖探寻树木间空隙的情景,而“将襟惹薄明”则描绘了一种微妙的心境变化,似乎是诗人在山中感受到的晨光初照所带来的心灵触动。
尾联“经时未过得,恐是入层城”通过时间和空间的交织,表达了诗人对深山中的迷离之感。这里,“经时未过得”可能暗示着时间在这片幽静之地流逝的缓慢,而“恐是入层城”则是一种隐喻,可能象征着诗人进入了一种超越世俗、心灵深处的“层城”。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哲思,同时也反映出古代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