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真相寺登大悲阁唱和诗遥和黄梅南和尚范隐君文白·其四》
《真相寺登大悲阁唱和诗遥和黄梅南和尚范隐君文白·其四》全文
明 / 彭孙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青鞋投白足,无复问安心。

暝色收群动,春光驻寸阴。

拈花颜共解,隐几思弥深。

只此令人远,何须就竹林。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于真相寺大悲阁中登高望远,与友人唱和的情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僧人内心的宁静与深沉,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感悟。

首句“青鞋投白足”,形象地描绘了僧人换上轻便的青鞋,穿上白色的僧鞋,准备前往寺庙的情景,暗示了他即将开始的一段精神之旅。接着,“无复问安心”一句,表达了僧人已不再寻求内心的平静,而是已经达到了一种内心的自在状态。

“暝色收群动,春光驻寸阴。”这两句描绘了傍晚时分,万物归于宁静,春日的光辉仿佛凝固在这一刻,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祥和的氛围。诗人通过这样的景象,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当下美好时光的珍惜。

“拈花颜共解,隐几思弥深。”“拈花”是佛教中的一个典故,象征着智慧的启示。这里指僧人与友人共同分享智慧的喜悦,心灵相通。“隐几”则描绘了僧人坐在桌旁,思考深入的情景。这两句表现了僧人与友人在精神上的交流与共鸣,以及对佛法的深刻理解。

最后,“只此令人远,何须就竹林。”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生活态度的赞赏。他认为,僧人的这种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超越世俗的修行,无需特意去竹林中寻找。这不仅是对僧人生活方式的赞美,也是对诗人自身追求的精神境界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僧人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佛教思想中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以及对友情、智慧和精神追求的重视。

作者介绍
彭孙贻

彭孙贻
朝代:明   字:仲谋/羿仁   号:茗斋   籍贯:浙江海盐武原镇(今浙江海盐市)人   生辰:1615~1673年

彭孙贻(1615~1673年),字仲谋,一字羿仁,号茗斋,自称管葛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今浙江海盐市)人。明末清初学者,彭孙遹从兄,南明隆武朝太常寺卿彭观民之子。 
猜你喜欢

都门柳

不与人间管别离,生来福地傍京师。

根蟠凤苑临沟水,影拂鸾舆映羽旗。

万树屯营春细细,千条夹辇雨丝丝。

长风更作飞花舞,吹入宫墙照御池。

(0)

吊邓左丞·其一

㼨甓为城一水旁,谁将孤垒捍潇湘?

左丞亲奖三军士,诸将皆成百炼钢。

高密信为功第一,孔明如在国宁亡。

上游缘此无藩蔽,徒使英雄信感伤。

(0)

长芦渡江往金陵

春日三竿上翠屏,晓风五两下芦汀。

水兼天去无边白,山过江来不断青。

沙觜潮回平雁迹,海门雨至带龙腥。

升平不复后庭曲,睡起渔歌烂漫听。

(0)

宿筹岭

昔者屯兵盛,瓯闽此地分。

清时无寇盗,比屋乐耕耘。

涧响不知雨,山高都是云。

明朝见亲舍,一笑慰辛勤。

(0)

池口舟中见九华山

贞履无素期,劳生意恒窘。

谁云戒戎路,曾是返初隐。

水宿淹长晷,山行阻修畛。

缥缈对雄标,巑岏发奇蕴。

岩回气如焚,峰去势犹引。

刻削冠青莲,雕镂矗丹笋。

嵁霞上斑剥,石乳下閟硱。

山鬼从文狸,渊灵闷玄蜃。

眷言志藜藿,未遂采芝菌。

即事情已悲,怀贤迹俱泯。

潜吴愧梅福,去汶羞闵损。

人德险未夷,天道明可准。

皋兰岂徒歇,岩桂芳未陨。

岁暮山中人,结言候归轸。

(0)

阚县尹

襄人齐拍手,官政喜清和。

竹树烟光合,花封春意多。

山中无吏迹,江上有渔歌。

偃室如招士,庞公试一过。

(0)
诗词分类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诗人
徐熥 陈恭尹 沈周 成鹫 徐渭 刘基 陈维崧 宋祁 皇甫汸 郭之奇 袁宏道 李纲 刘敞 孙承恩 何景明 薛瑄 黄衷 邵雍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