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势不齐,譬若西与东。
在阴有鸣鹤,渐陆见飞鸿。
禹稷颜回道,下惠伯夷风。
故彼孺子者,亦庶与古同。
出处势不齐,譬若西与东。
在阴有鸣鹤,渐陆见飞鸿。
禹稷颜回道,下惠伯夷风。
故彼孺子者,亦庶与古同。
这首诗通过对比不同的出处与地位,探讨了道德与人格的普遍性。诗人以“出处势不齐”开篇,形象地描绘了社会中个体地位与背景的差异,如同东西之分,各有其特点与局限。接着,诗人列举了几个历史人物作为例子:鸣鹤象征着隐居山林的高洁之士,飞鸿则代表了迁徙中的自由与远大志向;禹、稷、颜回、下惠、伯夷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道德楷模与人格典范。诗人强调,这些古代圣贤所体现的道德与人格,不论是在阴暗还是光明的环境中,不论是在隐居还是在迁徙之中,都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价值。
最后,“故彼孺子者,亦庶与古同”,诗人表达了对后世年轻一代的期望,认为他们也应该能够从古代圣贤身上汲取道德的力量,与古人共享同样的精神追求。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引用,展现了对道德与人格普遍性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后人传承与发扬古代智慧的期许。
渺兹澎湖岛,汪洋当巨浸。
哀哉澎湖民,颠连遭岁祲。
山势若浮鸥,泛泛无庇荫。其土多斥卤,其宅少荫?。
讨海以为食,刮井以为饮。
薯芋与杂粮,全凭雨漉渗。
贾舶一不通,居民口为噤。
去秋八九月,台飓无乃甚。
鼓浪成咸雨,飞洒等毒鸩。草根亦枯澜,牛羊先病?。
风伯日怒号,波涛苦击揕。
欲渔不敢出,欲籴无由赁。
东邻与西舍,死殇相哭临。
纵有贤司牧,力薄难为任。
驰书飞告急,呼天空哑喑。
吁嗟渤澥中,胡能同席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