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闻鸡唱,方惊旅梦残。
风高城角动,月落曙星寒。
袖里书羞献,堂前铗倦弹。
萍踪何日定,抚枕泪珊珊。
不觉闻鸡唱,方惊旅梦残。
风高城角动,月落曙星寒。
袖里书羞献,堂前铗倦弹。
萍踪何日定,抚枕泪珊珊。
这首诗《闻鸡》是清代诗人徐之福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旅人夜半被鸡鸣惊醒后的复杂心情与环境描写。
首句“不觉闻鸡唱”,以“不觉”二字开篇,巧妙地将读者带入一个不经意间被外界声音唤醒的情境中,营造出一种自然而不突兀的氛围。紧接着,“方惊旅梦残”一句,点明了诗人是在旅途中被鸡鸣声惊醒,暗示了他可能正沉浸在某种梦境或思绪中,而这一声鸡鸣打破了这份宁静,让其从梦中惊醒,流露出一丝无奈和失落。
“风高城角动,月落曙星寒”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夜晚即将结束时的寂静与寒冷。高风中,城角似乎在轻轻摇曳,月已西沉,星辰显得格外明亮且寒冷,这样的环境描写不仅烘托了诗人的孤独感,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旅途的漫长。
“袖里书羞献,堂前铗倦弹”则转入内心情感的抒发。袖里的书,象征着诗人的理想与追求,但此刻却因外界的干扰而感到羞愧与无力;堂前的剑,代表了诗人的志向与抱负,但长时间的漂泊使得这股力量变得疲惫不堪。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既有对理想的坚持,又有对现实的无奈。
最后,“萍踪何日定,抚枕泪珊珊”两句,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在旅途中,诗人如同浮萍一般无根,何时才能找到归宿?抚枕而泣,泪水如珠,既是对过去旅程的感慨,也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旅人在异乡的孤独、迷茫与对未来的渴望,具有较强的情感共鸣力和艺术感染力。
逝者难自救,岂愿爱者俱。
生者甘自绝,告绝留此书。
此书谁能读,读之血模糊。
那堪示兄姊,况彼无母雏。
自谓命穷薄,舍生宁从夫。
未死忧见救,将死忧不殊。
引药更进食,力争在须臾。
毒酖反为美,天亲反为疏。
处置何周密,多方出不虞。
一瞑幸已达,智计人谁如?
嗟嗟彼女士,所守同腐儒。
知尔方厌世,举世非吾徒。
大义世所弃,至情世所迂。
尔云酷爱名,殉名安足娱。
尔兄善述哀,真实语不诬。
嗟尔手足情,悽悽一世无。
尼山论人先史鱼,有道无道直如矢。
石斋可与史鱼匹,毕生不屈得其死。
奇哉斯人乃多艺,文辞书画皆绝美。
迂僻疑当含瓦石,广平梅花定何理。
忍盦昔藏泼墨卷,莲叶戏蟹半入水。
《孝经序论》杂骈散,蔡夫人书犹可喜。
忍盦久亡不可见,今见此捲毛发起。
雨山端人能宝此,殷勤使我题纸尾。
我与石斋虽乡里,亡国则同他无似。
略谈文字尚难追,北山遗臣谁敢比?
贤者当辟世,其次乃辟地。
故山虽见招,居之殊不易。
看君展此图,中有经天泪。
终年不下榻,神往属天际。
别来值翻覆,未死幸相视。
当时谓必尔,果尔岂足异。
吾侪即山鬼,能知一岁事。
相携山之阿,风雨娱昼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