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跏趺多待月,移时箕踞为看山。
苔生晚片应知静,云动秋根合见闲。
瘦鹤独随行药后,高僧相对试茶间。
疏篁百本松千尺,莫怪频频此往还。
入夜跏趺多待月,移时箕踞为看山。
苔生晚片应知静,云动秋根合见闲。
瘦鹤独随行药后,高僧相对试茶间。
疏篁百本松千尺,莫怪频频此往还。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者在夜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开篇"入夜跏趺多待月,移时箕踞为看山"两句,写出了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或盘腿坐在地上等待着明月,偶尔调整姿势,只为了更好地欣赏眼前的山峦。这里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也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淡泊。
接着"苔生晚片应知静,云动秋根合见闲"两句,则是对这种宁静生活状态的进一步描写。苔藓在岩石上缓缓生长,这种生命力的缓慢展现提醒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静谧;而飘逸的云彩与深处的秋天山根相呼应,共同见证了诗人内心世界的悠闲自得。
"瘦鹤独随行药后,高僧相对试茶间"两句,描绘了一幅高僧品茗、瘦鹤陪伴的情景。这里的“瘦鹤”可能是指诗人自己,或是一种比喻,意在表达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状态;而“行药后”则可能暗示着对自然界的一种探索与利用,既有生活之需,也蕴含着对生命智慧的追求。
"疏篁百本松千尺,莫怪频频此往还"最后两句,则是对诗人在林间石上来回徘徊的情形进行了描绘。这里的“疏篁”指的是树木稀疏而有节疤,“百本松”则强调了松树数量之多以及岁月沧桑;“莫怪频频此往还”则表达了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自在地徘徊,不为外界所扰,甚至不需要解释自己行为的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山林、云动等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与高僧品茶、瘦鹤相伴的情境描写,展现了诗人追求心灵自由和内在宁静的生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