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石山春更绿,见骨也无斤许肉。
一峰过了一峰来,病眼将迎看不足。
先生尽日行石间,恰如蚁子缘假山。
穿云渡水千万曲,此身元不离岩峦。
莫嫌宿处破茅屋,四方八面森冰玉。
孤峰高绝连峰低,圜者如廪尖如锥。
苍然秀色借不得,春风领入玉东西。
英州那得许多石,误入天公假山国。
一路石山春更绿,见骨也无斤许肉。
一峰过了一峰来,病眼将迎看不足。
先生尽日行石间,恰如蚁子缘假山。
穿云渡水千万曲,此身元不离岩峦。
莫嫌宿处破茅屋,四方八面森冰玉。
孤峰高绝连峰低,圜者如廪尖如锥。
苍然秀色借不得,春风领入玉东西。
英州那得许多石,误入天公假山国。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间行走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山石、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与大自然合一的精神状态。诗中“一路石山春更绿,见骨也无斤许肉”两句,生动地表现了山间初春的气息,石头上的苔藓和野草已然生长,而山体本身却依旧坚硬无肉,形象地表达了自然界生命力与非生命物质的对比。
诗人在山中漫步,眼前不断有新的峰峦呈现,虽说“病眼将迎看不足”,但这种视觉上的不适似乎也成为了一种享受。通过“先生尽日行石间,恰如蚁子缘假山”这两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顺应,他就像一只小昆虫,在巨大的岩石间穿梭,体现出一种谦逊而专注的探索态度。
接下来的“穿云渡水千万曲,此身元不离岩峦”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切情感和与之不可分割的生命状态。他不仅仅是在观赏自然,更是融入其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即便居所简陋,如“莫嫌宿处破茅屋,四方八面森冰玉”所述,但在诗人眼中,这种简单的生活环境也被赋予了美丽和坚不可摧的特质。
最后,“孤峰高绝连峰低,圜者如廪尖如锥。苍然秀色借不得,春风领入玉东西”则是对山峰形态的细致描写,以及诗人对自然之美无法借用的感慨。山峰或孤立或相连,或圆滑或尖锐,每一种形状都有其独特之美,而这些美是无需借助任何外物即可展现的,正如春风能够轻易地带给人玉一样纯净的事物。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与大自然合一的境界。
老夫结庵南山前,此生终不蹈世缘。
邂逅云门亦何言,白云无心媚青天。
禅师来自庐江壖,一住秋浦逾十年。
不露锋角常坦然,四方禅客芒屩穿。
朝来击鼓登法筵,一钵出置行路边。
笑谢大众如云连,欲以此身老林泉。
秋风飘飘江上船,想见玄沙扣船舷。
诸方有人问病孱,为道如今不参禅。
三年客零陵,所得惟二古。
彼室虽屡空,高谊诒先矩。
顾我被迁斥,数过南山坞。
攘臂岂无人,久要何足数。
君无一樽酒,我无一柈黍。
相见动移晷,不及市朝语。
博古练世故,黑白谁敢侮。
明古喜方术,虚怀安疾苦。
古人处其道,足以察臧否。
何用轻薄儿,口舌卖州府。
度直始诗书,襟灵各翘楚。
阴德有阳报,终当大门户。
老夫趣北归,顾予求所处。
昏悖何可言,愧汗欲如雨。
诗人慎加餐,斯意亦可取。
不忘双鲤鱼,遥想潇湘渚。
眉阳先生齐安客,雪中作堂爱雪白。
堂下佳蔬已数畦,堂东更种连坡麦。
不能下帷学董相,何暇悲歌如宁戚。
布裘藜杖自来往,山禽幽弄均春力。
桉上诗书罗缣缃,炉中烧药笑王阳。
晨炊且籴北仓粟,冬服已指山前桑。
南冈差高多种橘,迤北渐下宜栽秧。
北邻亦有放达士,道路壶榼常相望。
潇湘一片云,翩翩上南岳。
不依涧底石,欲引瑶台鹤。
乘风出崖峤,带月萦林薄。
若会洪崖生,为求金鼎药。
鸷鸟宁有种,诗书多不传。
岂期猛厉气,专美鹰与鹯。
有客画鸦鹘,古纸含秋烟。
羽毛被玄甲,爪角森戈鋋。
想见太公望,桓桓统中权。
何如鄞中尉,侧目谁敢前。
吾方病拘郁,逍遥溪水边。
赏此神骏物,霜风相孤骞。
从公乞妙墨,小斋伴衰孱。
何以报雅况,作诗致拳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