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僻居人少,山稠伏兽多。
怒狸朝搏雁,嚵虎夜窥骡。
篱落生孙竹,门庭上女萝。
未应悲寂寞,六载一经过。
地僻居人少,山稠伏兽多。
怒狸朝搏雁,嚵虎夜窥骡。
篱落生孙竹,门庭上女萝。
未应悲寂寞,六载一经过。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偏僻与野性的自然景象和生活状态。开头两句“地僻居人少,山稠伏兽多”直接展现了一个人口稀少、野兽众多的荒凉之地,给人一种孤寂与危险并存的感觉。
接下来的两句“怒狸朝搏雁,嚵虎夜窥骡”则通过猛兽和家畜之间潜在的冲突,强化了这种自然界的野性与紧张感。其中,“狸”是一种类似狐狸的小型食肉动物,它“怒”而搏击高飞的雁鹅,显示出一种生存竞争;“嚵虎”则是饥饿的老虎,在夜晚悄悄观察着家畜,这不仅展现了食物链上的关系,也隐含着对人类生活安全的潜在威胁。
最后两句“篱落生孙竹,门庭上女萝”转而描绘了一种静谧与和谐的景象。篱笆旁自生的孙竹,门前庭院中攀爬的女萝(一种常用作药材的植物),这些都是乡村生活中的平凡景物,却在这样的荒野环境中显得格外珍贵。
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将荒凉与和谐、危险与宁静并置,展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尊重。末句“未应悲寂寞,六载一经过”则从时间的维度加深了这种感觉,诗人似乎在表达,即便是在这样偏远且充满威胁的地方,也能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悲哀与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