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至七日,能将礼自居。
既然严像设,亦复奠朝晡。
不食至七日,能将礼自居。
既然严像设,亦复奠朝晡。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人在极端条件下坚守孝道的情景。"不食至七日",说明此人连续七天没有进食,表现出对某种仪式或尊敬对象的极度虔诚和牺牲。"能将礼自居",表达了他即使在饥饿中,仍然能够自我约束,坚持履行孝敬的礼仪。
"既然严像设",这里的"严像"可能指的是神像或者某种象征性的尊者形象,诗人强调了对这一形象的严肃对待和崇敬。"亦复奠朝晡","奠"是祭奠的意思,"朝晡"指早晚两次祭拜,表明他在每日的重要时刻都会进行祭奠,显示出他对孝道的执着和恒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人在艰难环境中坚守孝道的行为,展现了古人对于孝顺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实践,体现了儒家伦理中的重要价值观。
书屋正临溪,喜春回,浅碧粼粼晴晓。
一片縠纹轻,红襟燕,掠处翠萍如扫。
仙源难觅,浮来千点桃英小。
十里银塘,迷望眼,色映离披芳草。
溶溶漾漾桥边,岂离人、愁泪流将不了。
杨柳绿阴浓,风生处,时有白鸥飞到。烟云渺渺。
钓船归矣渔歌悄。
试问者番新雨后,添得浪花多少。
抛却功名后。莽生涯、惟凭诗酒。
懒把文章传后世,只喜寻花问柳。
又何论、金章紫绶。
醉里年华狂态在,看诸公、触热人间走。
杯在手,眉休皱。消尽英雄豪气否。
想当时、长辞簪笏,大开笑口。
小谪须知蓬岛客,偶向红尘羁逗。
应自笑、烟霞痼久。
只叹江淹才若此,抱云和、未向王门奏。
剩仙馆,桃如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