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天子诏,痛念并州儿。
傥有长毂动,何忧折箠笞。
似闻当宁叹,颇牧今何之。
岂惟一方痛,其势又类腓。
策士仍三年,侧席收六奇。
谁当挽天河,洗出中兴碑。
昨日天子诏,痛念并州儿。
傥有长毂动,何忧折箠笞。
似闻当宁叹,颇牧今何之。
岂惟一方痛,其势又类腓。
策士仍三年,侧席收六奇。
谁当挽天河,洗出中兴碑。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朱翌的作品,名为《送郑公績赴試金陵(其三)》。诗中表达了对边塞战乱地区人民深切关怀的情感,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担忧和期待。
“昨日天子诏,痛念并州儿。”这里的“天子”指的是皇帝,“并州”是古代地名,即今天的山西太原一带。诗人通过这两句表明了皇帝对于边疆地区战争造成的人民苦难感到痛心。
“傥有长毂动,何忧折箠笞。”“长毂”指的是战车,“折箠笞”则是古代军中用来传递命令的物品。这两句诗暗示了战争的紧迫感和对未来的不安。
“似闻当宁叹,颇牧今何之。”这里的“当宁”可能是指某个地方或人物,整个句子表达了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在困境的无奈。
“岂惟一方痛,其势又类腓。”这两句诗强调了战争带来的灾难不仅局限于一个地区,而是具有蔓延性,影响广泛。
“策士仍三年,侧席收六奇。”这里的“策士”指的是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三年”可能是考取功名所需时间,“侧席”则是古代官员或学者在殿堂中就座的方式,“六奇”可能是指某种特殊才能或者学术成就。这两句表达了对知识分子和科举制度的期待,希望通过人才的选拔来改变时局。
“谁当挽天河,洗出中兴碑。”这两句诗中的“挽天河”形象地描绘了一种大力挽救之势,“洗出中兴碑”则是对历史上记载盛世功业的碑文进行清理,以期待新的一统与繁荣。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苦难的深切感受和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怀,展现了作者对于时局的忧虑以及对知识分子在国家复兴中的期望。
对西山摇落,又匹马,过并州。
恨秋雁年年,长空澹澹,事往情留。
白头。
几回南北,竟何人、谈笑得封侯。
愁里狂歌浊酒,梦中锦带吴钩。
岩城笳鼓动高秋。
万灶拥貔貅。
觉全晋山河,风声习气,未减风流。
风流。
故家人物,慨中宵、拊枕忆同游。
不用闻鸡起舞,且须乘月登楼。
夕殿别君王,宫深月似霜。
人幽在长信,萤出向昭阳。
露浥红兰湿,秋凋碧树伤。
惟当合欢扇,从此箧中藏。
游山谁可游,子明与浮丘。
叠岭碍河汉,连峰横斗牛。
汪生面北阜,池馆清且幽。
我来感意气,捶炰列珍羞。
扫石待归月,开池涨寒流。
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
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
随山起馆宇,凿石营池台。
星火五月中,景风从南来。
数枝石榴发,一丈荷花开。
恨不当此时,相过醉金罍。
我行值木落,月苦清猿哀。
永夜达五更,吴歈送琼杯。
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
日出远海明,轩车且裴回。
更游龙潭去,枕石拂莓苔。
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