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秋风寒刮席,忽忆无毡泮宫客。
夜长萤火一灯孤,四壁蛩声更幽寂。
文人自古常独清,强挽诗人同此盟。
饭颗山头报卓午,绛纱帐下听三更。
吾侪赋分本无二,老子新来添倦意。
入山四旬未拟回,醉后行歌醒复醉。
平生岩穴不作难,更愿他人同此欢。
广文爱山侬等耳,虽有幽寂无侬閒。
君不见晨招在馆笑在列,楹杙昌苓竞工拙。
倦翁此事都不知,从今对酒看山嬉。
山中秋风寒刮席,忽忆无毡泮宫客。
夜长萤火一灯孤,四壁蛩声更幽寂。
文人自古常独清,强挽诗人同此盟。
饭颗山头报卓午,绛纱帐下听三更。
吾侪赋分本无二,老子新来添倦意。
入山四旬未拟回,醉后行歌醒复醉。
平生岩穴不作难,更愿他人同此欢。
广文爱山侬等耳,虽有幽寂无侬閒。
君不见晨招在馆笑在列,楹杙昌苓竞工拙。
倦翁此事都不知,从今对酒看山嬉。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山中的清冷景象,诗人忆起远方的朋友,感叹夜长萤火孤独,四周唯有虫鸣声声,显得格外寂静。诗人以文人的身份自比,强调其清高孤寂的生活,即使在饭颗山头或绛纱帐下,也沉浸于诗酒之中,不愿轻易离开山林。他表达出对友情的珍视,希望与他人共享这份宁静,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的疲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诗人以晨招和楹杙昌苓为例,暗示自己虽然身处山野,但心中仍有对学术和才华的追求,尽管疲倦,但仍乐于欣赏山色,享受饮酒作诗的乐趣。整体上,这首诗情感深沉,寓含着诗人对生活态度的独白,展现了宋代文人既清高又世俗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