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当猝投,每露心机深。
以此衡古人,虚寂皆闻音。
积书同名山,安能遍攀寻?
须从五岳高,挈提求全襟。
琐琐鄙夫作,冒古终贼今。
任其筝有权,将来世无琴。
喜怒当猝投,每露心机深。
以此衡古人,虚寂皆闻音。
积书同名山,安能遍攀寻?
须从五岳高,挈提求全襟。
琐琐鄙夫作,冒古终贼今。
任其筝有权,将来世无琴。
这首诗《读书偶得示妹陈文学继揆五章(其一)》由清代诗人姚燮所作,通过探讨读书与人性、历史的关系,表达了深刻的哲思。
首句“喜怒当猝投,每露心机深”揭示了人的情绪变化与内心深处的动机紧密相连,即使在短暂的瞬间也能洞察到复杂的情感和意图。接着,“以此衡古人,虚寂皆闻音”则引出对古代人物的评价,认为即使是看似空寂无声的历史人物,也能通过深入理解其内心世界而听到他们的声音,强调了理解和共情的重要性。
“积书同名山,安能遍攀寻?”这一句将书籍比作名山,意在说明知识的丰富如同名山大川,但人不可能一一亲历,暗示了学习与探索的有限性。紧接着,“须从五岳高,挈提求全襟”则进一步阐述了提升自我、追求全面理解的重要性,建议人们应从更高的角度审视问题,以获取更全面的知识和见解。
“琐琐鄙夫作,冒古终贼今”表达了对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历史教训的人的批评,指出他们虽然自以为聪明,实际上却在损害未来。最后,“任其筝有权,将来世无琴”以音乐为喻,形象地描绘了当前社会中权力的滥用可能导致未来世界的和谐与美好消失,强调了权力应被正确使用,以维护社会的平衡与和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读书、人性、历史的深刻思考,提出了关于个人修养、知识探索和社会责任的重要观点,体现了诗人对人类社会的深邃洞察和人文关怀。
宦游始至澄江日,异代衣冠常接迹。
更见诸生列郡庠,大篇巨轴辉金璧。
别来三十四周星,世事消磨如过客。
区区耳顺有五年,坐觉羲娥急朝夕。
官债穷愁旧复新,茫然回首成今昔。
两贤时得梦中看,目力昏花心尚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