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人住山久,偏爱石泉幽。
截竹通殊派,穿池引细流。
深源常混混,吾道共悠悠。
自得临观趣,何须羡五侯。
山人住山久,偏爱石泉幽。
截竹通殊派,穿池引细流。
深源常混混,吾道共悠悠。
自得临观趣,何须羡五侯。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品味与追求。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人对石泉的深深喜爱,以及他如何巧妙地利用自然元素,如截竹引水,创造出一种既和谐又充满生机的景象。
“山人住山久,偏爱石泉幽。” 开篇即点明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山人长期居住在山中,对这里的自然美景有着特别的钟情。这里的“石泉幽”不仅描绘了泉水清澈、幽静的画面,也暗示了山人内心世界的宁静与淡泊。
“截竹通殊派,穿池引细流。” 描述了山人利用竹子开凿新的水流路径,将泉水引入池塘的过程。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的尊重与利用,更展现了其智慧与创造力。通过“殊派”和“细流”的对比,突出了山人对细节的关注与对美的追求。
“深源常混混,吾道共悠悠。” 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山人对自身哲学思想的认同。深源的水永远浑浊不清,象征着自然界的永恒与不变;而“吾道共悠悠”,则表明山人坚守自己的道路,如同自然界的规律一样,悠远而深沉。
“自得临观趣,何须羡五侯。” 最后两句表达了山人对生活的态度。他认为,从自然中获得的乐趣是无价的,无需羡慕那些权贵阶层的荣华富贵。这不仅是对物质欲望的超越,也是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崇尚自然的生活哲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以及对简单、纯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