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孝陵与杨卫玉论民族英雄》
《孝陵与杨卫玉论民族英雄》全文
清 / 吴妍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江山争取作京畿,歌哭于斯忍弃离。

燕啄王孙家半破,灯昏春殿祚全移。

孤身原只留孤冢,八股终难禦八旗。

民族几曾蒙福利,英雄空自运机宜。

(0)
鉴赏

这首诗《孝陵与杨卫玉论民族英雄》由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吴妍因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刻反思,展现了对民族命运和英雄角色的独到见解。

首联“江山争取作京畿,歌哭于斯忍弃离”开篇即以宏大的历史视角,表达了对国家领土完整和人民情感连结的深切关注。江山易主,人们在新旧交替之际,无论是欢庆还是哀伤,都难以割舍与这片土地的情感联系。

颔联“燕啄王孙家半破,灯昏春殿祚全移”运用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政权更迭的残酷现实。燕子筑巢象征着新势力的崛起,而“王孙家半破”则暗示着原有统治者的衰败。春殿的灯火昏暗,象征着权力的转移,整个国家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颈联“孤身原只留孤冢,八股终难禦八旗”进一步揭示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力感。孤身之人最终只能留下孤冢,象征个人力量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局限性。八股文作为科举制度的一部分,虽能选拔人才,但在面对外族入侵时,却难以抵挡外来势力的冲击。

尾联“民族几曾蒙福利,英雄空自运机宜”总结全诗主旨,表达了对民族命运的深沉忧虑。民族是否真正享受到福利,英雄们的策略是否有效,这些问题在历史的长河中似乎并未得到满意的答案。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民族复兴与英雄主义的思考,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历史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民族命运、历史变迁和个人角色的深刻反思,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人文关怀。

作者介绍

吴妍因
朝代:清

江阴贯庄人,光绪十一年生,著名教育家。自幼刻苦勤学,在江阴、苏州等地任小学教员期间,结合教学实践,编纂白话文小学教科书。后任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编辑。后任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国民教育司司长等职。爱好诗词,著有《凤吹诗集》。郭沫若、俞平伯、马叙伦为书题辞。
猜你喜欢

病起见梅花有感四首

古涧荒郊人迹少,几枝摘索为谁芳。
因思陋巷甘岑寂,为已工夫味更长。

(0)

望东湖五首

澄泓万顷浸冰轮,千尺惊看玉塔新。
满目辉光相照耀,乾坤何处不精神。

(0)

梅花四首

百卉芳菲二月时,先春梅萼著疎枝。
只缘姑射风姿别,不怕寒威损玉肌。

(0)

登塔二首

尘俗区区咫尺间,著身高处眇人寰。
平生望塔今登塔,聊向风前一解颜。

(0)

和吕子约霜月感二首

寒松饱霜雪,冉冉翠光湿。
万物困波流,磔柱独中立。
比德有君子,逸气难拘絷。
平生忧世心,如彼救焚急。
朅来席未湿,冥鸿去何适。
劝君且淹留,斯民待安辑。
小试活国手,腠理犹可及。

(0)

大雪与俞少卿二首

由来腊雪兆年丰,新岁还应与腊同。
可喜三阳才应律,便看六出骤温空。
缄藏挚兽安林下,约束遗蝗入地中。
积至尺余犹未已,始知嘉政与天通。

(0)
诗词分类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诗人
韩忠彦 陈尧叟 郑颢 杨士芳 马援 刘沆 李方膺 全思诚 吴季子 郑伯熊 邓显鹤 侯蒙 陈宏谋 阿桂 金章宗 赵岐 蔡蒙吉 孙浩然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