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舆斜日看山行,迢递禅林入径清。
岩际暝烟连竹色,涧边流水助松声。
三生寺古多灵迹,五岭云深不辨名。
欲借蒲团供一宿,木兰来促泛湖轻。
笋舆斜日看山行,迢递禅林入径清。
岩际暝烟连竹色,涧边流水助松声。
三生寺古多灵迹,五岭云深不辨名。
欲借蒲团供一宿,木兰来促泛湖轻。
这首明代诗人季科的《入三竺》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山行画面。首句“笋舆斜日看山行”,以轻便的竹制小车(笋舆)在夕阳下穿行山间,展现出闲适的旅行氛围。接着,“迢递禅林入径清”点出目的地是幽深的禅林,道路虽然遥远,但心境清净。
“岩际暝烟连竹色,涧边流水助松声”两句,通过描绘岩壁间傍晚的雾气与翠竹相融,以及山涧流水潺潺与松涛共鸣,营造出一种空灵而静谧的自然景观。诗人仿佛能听到大自然的低语,感受到禅意的浸润。
“三生寺古多灵迹,五岭云深不辨名”进一步强调了三竺寺的历史悠久和神秘感,即使是五岭之巅的云雾缭绕,也难以掩盖其名声。最后一句“欲借蒲团供一宿,木兰来促泛湖轻”,表达了诗人对在此静心修行或短暂停留的向往,同时也暗示着友人木兰催促他轻舟湖上,或许是一种生活的调剂。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行禅林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对自然与禅意的深深敬畏和向往,以及对生活节奏的微妙调整。
秋软一畦,露融双脸,梦里非花非雾。
化身重九作宫妆,苧萝村淡红香堍。娇魂倦舞。
请蝶影将它绊住。问东篱、似浣纱人否。芳心如许。
前生误。越艳西江,尽送明月去。
一枝枝向屧廊空,剩碧尊、晚吟霜树。陶家断句。
几曾为吴娘重赋。望江南,怕听潇潇夜雨。
掷笔千花放。觉差强、杜陵野老,白头唫望。
毕竟友人无上寿,几个修罗身量。
累吾辈替他悲怅。
三十年华尘与土,算难将、两字才名葬。
风月夜,古魂荡。还君位业琼楼上。
劝从今鬓丝珍重,莫添愁况。
一种悲秋兼病雨,怕是神仙通恙。
天尽处白杨如巷。
卖履分香都气尽,便英雄、也到西陵帐。
秋坟句,听来响。
软语花边听。正商量个侬归计,矮鬟肩并。
话到明朝销魂处,数点啼珠偷迸。
更不管舞衫红沁。
小院沈沈春如海,便缃桃落尽无人问。
心上有,别离恨。明珰莫负年时赠。
怎忘他弄娇体态,倚愁情性。
纵倩张郎偷春笔,写出眉痕一寸。
也难写相思一寸。
回首秦楼箫声杳,算兰堂未抵蓬山近。
应寄个,紫鸾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