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钟缥缈。下几林落叶,幽径谁扫?
劫后如来,清梵无声,云垂一塔低峭。
孤亭竹里藏禅梦,有曲折,寒烟寻到。
料午阴、老鹤醒余,错认绿天清晓。
重问清风记否,故人似昨日,消瘦多少?
倚遍阑干,敲罢琴弦,湿翠丝丝犹袅。
秋吟莫便伤摇落,好韵入、晚唐丰调。
只断碑、一碧无痕,欲怨洞门香草。
霜钟缥缈。下几林落叶,幽径谁扫?
劫后如来,清梵无声,云垂一塔低峭。
孤亭竹里藏禅梦,有曲折,寒烟寻到。
料午阴、老鹤醒余,错认绿天清晓。
重问清风记否,故人似昨日,消瘦多少?
倚遍阑干,敲罢琴弦,湿翠丝丝犹袅。
秋吟莫便伤摇落,好韵入、晚唐丰调。
只断碑、一碧无痕,欲怨洞门香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寺庙中静谧而神秘的画面。诗人以“霜钟缥缈”开篇,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接着,“下几林落叶,幽径谁扫?”两句,通过落叶与无人打扫的小径,展现了寺庙的宁静与荒寂之美。
“劫后如来,清梵无声,云垂一塔低峭。”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将寺庙中的佛像比作“如来”,在经历了“劫难”之后,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平静与庄严,即使周围环境已变得寂静无声,但那座高耸的佛塔仿佛依然在云雾中显得格外挺拔。
“孤亭竹里藏禅梦,有曲折,寒烟寻到。”孤亭掩映在竹林之中,仿佛是禅者心灵的寄托之所,寒烟缭绕,更添了几分神秘与幽远之感。
“午阴、老鹤醒余,错认绿天清晓。”午后的阳光透过树荫,洒在地面上,一只老鹤在这样的环境中醒来,误以为是清晨,这既是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也隐含着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重问清风记否,故人似昨日,消瘦多少?”诗人以清风为媒介,询问是否还记得过去的故人,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深深感慨。
“倚遍阑干,敲罢琴弦,湿翠丝丝犹袅。”倚靠在栏杆上,弹奏完琴弦,周围的翠绿似乎还带着湿润,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
“秋吟莫便伤摇落,好韵入、晚唐丰调。”面对秋天的萧瑟,诗人劝慰自己不要过于悲伤,而是要欣赏其中的美好,如同晚唐诗歌的丰富韵味一般。
“只断碑、一碧无痕,欲怨洞门香草。”最后,诗人以断碑和香草作为收尾,断碑上的痕迹虽已消失,但香草依旧生机勃勃,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与对生命力的赞美。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深秋寺庙的静谧之美,以及诗人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斜日翻波山倒浸,晚晴幻出西南胜。
绝岛双螺树色浮,遥天一线鸥飞剩。
谁剪吴淞尺纸间,唐君胸有洞庭山。
古藤危磴黄茆渚,细草荒宫消夏湾。
我生无缘空梦堕,三十年来蚁旋磨。
睡起窗前展画看,恍然垂手矶头坐。
湖山宜雨亦宜晴,春色茏葱秋月明。
知君作画不是画,分明诗境但无声。
古称诗画无彼此,以口传心还应指。
从君欲下一转语,何人会吸西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