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读宝公传,今作钟阜游。
缓行万松间,直上千峰头。
古塔表木末,寒泉贮岩幽。
遥观江流奔,始知此生浮。
甚爱雪竹庵,逸驾吾将休。
昔读宝公传,今作钟阜游。
缓行万松间,直上千峰头。
古塔表木末,寒泉贮岩幽。
遥观江流奔,始知此生浮。
甚爱雪竹庵,逸驾吾将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钟山,游历于千峰之巅的景象。诗中“昔读宝公传,今作钟阜游”表明诗人曾经研读过关于宝公(唐代高僧)的传记,现在则亲自前往钟阜进行游览。这两句既是时间的转换,也是空间位置的转移,表现了诗人从精神上的追求到现实中的行动。
“缓行万松间,直上千峰头”写出了诗人在林间漫步,直接攀登至山峰之巅的情景。这里的“缓行”和“直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诗人既有细腻体验自然之美,又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
“古塔表木末,寒泉贮岩幽”则描绘了山中古塔的遗迹以及清冷泉水在岩石间回旋的情形。诗人通过这些景象,唤起了一种历史沧桑和自然之美的感慨。
“遥观江流奔,始知此生浮”一句透露出诗人面对奔腾的江水时所产生的哲理思考。他意识到人生的无常和短暂,就像江水般不停地流逝。
最后,“甚爱雪竹庵,逸驾吾将休”表达了诗人对于宁静环境的喜爱,以及想要在这样的地方找到一份归宿与安宁。这里的“逸驾”意味着诗人希望摆脱世俗的羁绊,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自由。
整首诗通过对钟山景色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情感流转和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同时也反映出宋末元初时期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
秦吴相接处,远客独来游。
秋尽斗移柄,曙分河隐流。
马嘶残月垒,雁入向阳州。
北望长江在,悠悠波浪愁。
节近端午,乍晴乍雨。
带累达磨眼睛,特地和泥合土。
二祖不会承当,雪庭枉受辛苦。
引得后代儿孙,各自开张门户。
或放南山毒蛇,或作玄沙猛虎。
雪峰连辊三毬,禾山一味打鼓。
山僧检点将来,尽是葛藤露布。
争如吃饭著衣,此外更无佛祖。
阿嫂便是大哥妻,师姑元是女人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