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携同入蔚蓝天,金刹玲珑辟四禅。
不尽潮声流日夜,何来山色抱云烟。
尚疑过橹惊僧定,共喜听钟在客船。
更上妙高台一望,令人犹忆长公贤。
相携同入蔚蓝天,金刹玲珑辟四禅。
不尽潮声流日夜,何来山色抱云烟。
尚疑过橹惊僧定,共喜听钟在客船。
更上妙高台一望,令人犹忆长公贤。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一同前往小金山,参拜苏轼祠堂并道别的场景。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元素,展现了诗人对苏轼的崇敬之情以及与友人的深厚友谊。
首联“相携同入蔚蓝天,金刹玲珑辟四禅”描绘了两人携手步入一片蔚蓝天空下的金山,金碧辉煌的佛塔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精致,仿佛开辟出一片宁静的禅境。这里以“金刹”象征佛教圣地,以“四禅”形容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表达了对苏轼及其哲学思想的向往与追求。
颔联“不尽潮声流日夜,何来山色抱云烟”则通过潮水日夜不息的流淌和山色与云烟的交融,营造了一种永恒与变化并存的自然景象,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苏轼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思考的感悟。
颈联“尚疑过橹惊僧定,共喜听钟在客船”描绘了两人在旅途中偶遇的情景,过船的声音可能打破了僧人的静思,但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又让人心生欢喜。这一细节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处的欣赏,以及对苏轼作品中所体现的超然物外之美的共鸣。
尾联“更上妙高台一望,令人犹忆长公贤”则是诗人登高远眺,内心感慨万千,不仅回忆起苏轼的才情与品德,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妙高台在这里既是实指,也是象征,代表着诗人精神上的高地,以及对苏轼精神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文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苏轼及其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共鸣,同时也表达了对友情、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剥圭碎璧昆山颓,天容黯惨凝不开。
隋和抵鹊虎兕吼,阳愆阴伏推从来。
雀鼠怀安怖入壁,声侔海翻星陨石。
疾雷破山万壑沸,急雨悬河平地尺。
嘉生春浅才纤毫,季子禦雹勤嗟嘷。
冲冲凿冰穷谷里,申丰此说殊未高。
风前隔年曲,瓮里重阳酒。
适从台无馈,饮啜不濡口。
秋尝日已迫,收拾烦主妇。
仰空露成霜,搴庭菊将秀。
金微火犹壮,未可多覆篰。
唧唧候鸣声,涓涓报初溜。
轻巾漉糟脚,寒泉养罂缶。
谁来共嘉节,但约邻人父。
生理正艰难,一醉陶衰朽。
他年或丰馀,此味恐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