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松亭上望秦川,高鸟闲云满目前。
已比子真耕谷口,岂同陶令卧江边。
临崖把卷惊回烧,扫石留僧听远泉。
明月影中宫漏近,佩声应宿使朝天。
七松亭上望秦川,高鸟闲云满目前。
已比子真耕谷口,岂同陶令卧江边。
临崖把卷惊回烧,扫石留僧听远泉。
明月影中宫漏近,佩声应宿使朝天。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水田园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和隐逸生活之向往的情怀。开篇“七松亭上望秦川”即设定了一个高远的视角,让读者仿佛站在那座古朴的亭子里,眺望着辽阔的秦川风光。“高鸟闲云满目前”则进一步描绘出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接着,“已比子真耕谷口,岂同陶令卧江边”两句通过与古代隐逸之士的比较,表达了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自我定位。这里的“子真”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隐者伯夷,常耕于谷口;“陶令”则是东汉末年的陶渊明,他选择归隐江边,过着一种清贫自适的生活。
在下片,“临崖把卷惊回烧”描写了诗人在山崖边翻阅书卷,不经意间惊起了回鹤,它们因惊而飞舞,仿佛在诉说着什么。紧接着“扫石留僧听远泉”则是诗人在清扫石头时留下一位僧侣,让他聆听那远处的泉水声响,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
最后,“明月影中宫漏近,佩声应宿使朝天”则是在夜深人静之时,借着清辉的月光,宫殿中的漏刻发出悦耳的声音,与远方传来的佩带声音交响,这不仅是对夜晚宁静氛围的一种描绘,也暗示了诗人内心对于超脱尘世、通达天人的渴望。
整首诗语言平和,意境悠长,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高洁情操和深邃的哲思。
平生喜图画,谓是足神趣。
佳境率传真,以志心所慕。
莲池古名胜,况是兴贤处。
前岁历保阳,曾一临鸾辂。
敞轩旷怡神,洼池澹澄虑。
假山峰侧面,应有旧题句。
了了粉本具,命汝为分布。
同异故堪證,即离宛可悟。
待我返巡跸,卷阿再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