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七松亭》
《七松亭》全文
唐 / 张乔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七松亭上望秦川,高鸟闲云满目前。

已比子真耕谷口,岂同陶令卧江边。

临崖把卷惊回烧,扫石留僧听远泉。

明月影中宫漏近,佩声应宿使朝天。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sōngtíng
táng / zhāngqiáo

sōngtíngshàngwàngqínchuāngāoniǎoxiányúnmǎnqián
zhēngēngkǒu

tóngtáolìngjiāngbiān
línjuànjīnghuíshāosǎoshíliúsēngtīngyuǎnquán

míngyuèyǐngzhōnggōnglòujìnpèishēngyìng宿使shǐcháotiān

注释
七松亭:一座名为七松的亭子。
望:眺望。
秦川:泛指今陕西关中平原地区,古为秦国故地。
高鸟:飞翔在高空的鸟。
闲云:悠然飘荡的云朵。
满目前:充满视野,尽收眼底。
已:已经。
比:如同,类似。
子真:指西汉隐士严子陵,以淡泊名利、隐居耕读著称。
耕谷口:在山谷入口处耕种,此处象征隐居生活。
岂同:怎会相同于。
陶令:指东晋诗人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后辞官归隐,常以江边饮酒、躬耕自给的形象出现。
卧江边:在江边居住、休息,代指陶渊明式的隐逸生活。
临崖:面对悬崖。
把卷:手握书卷,指阅读。
惊回烧:形容读书时心情激动如火,或指思绪被书中内容深深触动。
扫石:清扫石面,准备接待。
留僧:留下僧人,邀请僧人停留。
听远泉:一起聆听远处传来的泉水声音。
明月影:明亮的月光投下的影子。
宫漏:古代计时器,通常置于宫廷,以滴水或沙漏计量时间。
近:临近,指时间接近。
佩声:身上佩戴的玉饰碰撞发出的声音。
应宿:应和夜晚,即在夜晚发出声响。
使:使者,指朝廷派遣的官员。
朝天:朝见天子,即进京觐见皇帝。
翻译
站在七松亭上眺望秦川,眼前尽是翱翔的高鸟与悠闲的浮云。
已如子真般隐居于山谷耕作,怎会像陶令那样安卧江畔。
倚崖捧卷读书时心绪如火,挥帚静待僧人,共听那远方的泉水声。
明月倒映,仿佛宫漏之声渐近,身佩玉饰之音应和夜空,预示着使者明日将朝见天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水田园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和隐逸生活之向往的情怀。开篇“七松亭上望秦川”即设定了一个高远的视角,让读者仿佛站在那座古朴的亭子里,眺望着辽阔的秦川风光。“高鸟闲云满目前”则进一步描绘出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接着,“已比子真耕谷口,岂同陶令卧江边”两句通过与古代隐逸之士的比较,表达了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自我定位。这里的“子真”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隐者伯夷,常耕于谷口;“陶令”则是东汉末年的陶渊明,他选择归隐江边,过着一种清贫自适的生活。

在下片,“临崖把卷惊回烧”描写了诗人在山崖边翻阅书卷,不经意间惊起了回鹤,它们因惊而飞舞,仿佛在诉说着什么。紧接着“扫石留僧听远泉”则是诗人在清扫石头时留下一位僧侣,让他聆听那远处的泉水声响,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

最后,“明月影中宫漏近,佩声应宿使朝天”则是在夜深人静之时,借着清辉的月光,宫殿中的漏刻发出悦耳的声音,与远方传来的佩带声音交响,这不仅是对夜晚宁静氛围的一种描绘,也暗示了诗人内心对于超脱尘世、通达天人的渴望。

整首诗语言平和,意境悠长,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高洁情操和深邃的哲思。

作者介绍

张乔
朝代:唐

猜你喜欢

莲池书院杂咏·其五

鹿云介寿鹤称仙,点缀青松白石边。

文绣料非牛所愿,不如放去任天然。

(0)

莲池书院杂咏·其一

偶过书院乐菁莪,二月烟花景色和。

若沼若亭早图取,重寻诗约赋卷阿。

(0)

唐县道中作·其一

康衢晓润静尘氛,蔼蔼遥天又缀云。

雨后郊原群力作,田功今岁实堪欣。

(0)

再题普佑寺壁·其二

源上消春雪,门前涨碧川。

恰如来并辔,底用渡方船。

背指清凉界,面参松石禅。

羹墙钦触目,俯仰忆尧年。

(0)

望柏岩·其一

春云之上见嶙峋,千古柏岩名尚新。

问尔一峰秀何许,于中乃有浪仙人。

(0)

命张若澄图莲池书院因而有作

平生喜图画,谓是足神趣。

佳境率传真,以志心所慕。

莲池古名胜,况是兴贤处。

前岁历保阳,曾一临鸾辂。

敞轩旷怡神,洼池澹澄虑。

假山峰侧面,应有旧题句。

了了粉本具,命汝为分布。

同异故堪證,即离宛可悟。

待我返巡跸,卷阿再亲赋。

(0)
诗词分类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诗人
李涉 晁迥 王尔烈 钱珝 王闿运 徐元杰 谢枋得 郭璞 晁端礼 徐俯 郎士元 袁去华 葛天民 王融 黄公望 安希范 杜安世 陆九渊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