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
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
玉笥犹残药,香奁已染尘。
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
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
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
玉笥犹残药,香奁已染尘。
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词人李煜的《挽辞》。从艺术风格来看,李煜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情感,尤其是在处理离别、哀伤等主题时,往往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首句“珠碎眼前珍”,以珠子的破碎比喻珍贵的事物在眼前的毁灭,展现了对美好事物无法持久的无奈与悲哀。接着“花凋世外春”则进一步描绘出时间流逝、美景不再的感慨。
中间两句“未销心里恨,另失掌中身”,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怨恨无法消散,以及对已失去之人的怀念。这里的心理活动是极为复杂的,不仅有对过去的留恋,也有对现实的无力感。
以下两句“玉笥犹残药,香奁已染尘”,通过物品的变化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情感的淡去。玉笥中剩下的药,虽仍保有一丝生机,却也透露出一种凄凉,而香奁上的灰尘则是曾经美好事物被忽视所留下的痕迹。
末了两句“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的哀伤和对未来无法预知的忧虑,连眼泪都无从流下,只能用手帕擦拭。这不仅是悲痛的极致,更显露出一种绝望。
整首词通过对比生与死、美与毁灭等对立面相间的描写,营造出一股强烈的情感旋涡,让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痛楚。这样的艺术手法,不仅展现了李煜词作的技巧,更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沉的人文情怀。
四海重贡献,珠赆称至珍。
圣朝开礼闱,所贵集嘉宾。
若生在世间,此路出常伦。
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憧憧车马徒,争路长安尘。
万目视高天,升者得苦辛。
况子当少年,丈人在咸秦。
出门见宫阙,献赋侍朱轮。
有贤大国丰,无子一家贫。
男儿富邦家,岂为荣其身。
煌煌文明代,俱幸生此辰。
自顾非国风,难以合圣人。
子去东堂上,我归南涧滨。
愿君勤作书,与我山中邻。